教育改革“双减政策”之下,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182/281篇)

7月24日,“双减政策”正式公布,在整个泛教育行业掀起狂风巨浪,尤其是主营方向为课外及线上辅导的K12赛道,可谓遭遇“灭顶之灾”。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正式公布。在政策出台之前,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已开始向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赛道转型,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成为“双减”政策的最大受益者。研学劳动教育俨然已成为市场刚需,未来10年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教育改革“双减政策”之下,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针对“双减”政策,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司长王文湛指出,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做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项目,比如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等。今年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0岁至14岁人口为2.53亿,占17.95%,较10年前上升了1.35个百分点。而目前研学旅行的对象超过80%为3岁至16岁人群,不断增长的适龄青少年人口将为研学旅行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去哪儿平台上的研学旅游订单量已经超过2019年同期的七成,超过80%的家庭出游用户会搜索研学相关的旅游产品;携程暑期旅游大数据也显示,研学旅游产品较2020年暑期增长超过650%,研学类产品搜索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倍以上;同程旅游的平台预订数据显示,在暑期亲子游订单中,研学类产品订单占比高达68%。

机遇与挑战并存

“双减政策”的出台规定:“校外补习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学生们的周末时间将得到释放。

虽然目前政策刚刚出台,还有待观察,但已有不少研学产品经营者对未来的市场发展抱有极大的信心,“学生不上课外班了,空出了周末和寒暑假,分给旅游的时间和精力将会大大提升”。

从业者对于市场的期待并不是空穴来风,携程在7月发布的《2021暑期旅游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从供给侧角度看,研学旅游产品较2020年暑期增长超过650%,虽然今年的暑期游因为疫情而提前结束,但市场对研学产品的需求并没有减弱,加之政策原因,可以合理预估研学市场将在未来有更佳长远的发展。

不过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双减政策”下原本属于补习、培训企业的人才、资金将会有很大一部分流向研学劳动教育市场,催生出一批新的研学企业,严重挤占现有的研学市场,对原有的研学企业造成冲击。

不过也有部分从业者表示,由教育行业转型而来的新研学企业,或许能促使研学产业进一步升级。当前的研学产品多集中在劳动教育、自然体验和兴趣培养等方面。虽然课外补习班暂停了,但家长对于全面提升孩子素质教育的需求短时间内不会消失,而教育行业在这方面的经验将有助于研学领域内素质教育和研学、劳动教育等实践教育的融合提升。

教育改革“双减政策”之下,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迎来巨大发展机遇

念好亲子生意经

补习班没了,释放的不仅是学生的时间,连带家长们也能从不停地接送任务中解放出来,这样就让亲子出行变成未来假期的标配。

据携程发布的《报告》显示:暑期亲子游订单总预订金额较2020年同期增长463%,平均花费金额较2020年同期增长84%,“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平均花费金额这一项可能会呈现出更高的增长趋势。

进入2021年后,亲子游的市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建立一段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性,而亲子游正是家长们的首选。不过当前亲子游虽然市场广阔,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究竟什么样的亲子游产品,才能满足家长和孩子双方的需求呢?

寓教于乐,学和玩相辅相成

目前家长对于亲子产品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带着孩子游山玩水了,更多家长是希望通过旅行和劳动实践达到教育的目的,尤其是课外补习班没有了以后,户外活动和科学探究相融合的产品将会成为发展趋势。

活动升级,提升家长的参与感

需要平衡家长和孩子的不同需求是亲子游产品与“普通”旅游产品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有不少家长表示在消费过的产品中缺乏体验感,亲子游虽然更侧重孩子的体验,但家长才是实际的投资者和决策人,让家长们也能参与进来,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多元性。

重点防护,安全保障不容忽视

安全问题一直是家长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年龄较小的儿童,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都还没有健全,因此,在活动过程中的安全保障措施尤为重要,同时,现阶段疫情防护措施更加不能松懈。

政策仍存在不确定性

“双减政策”刚刚落地满一个月,后续过程会不会出现各种变数仍存在未知。表面上“双减政策”对不涉及素质教育的研学劳动教育、亲子产品影响不大,但在执行过程中有可能会出现“从严管理”的政策,甚至是“层层加码”的情况,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到未来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涉及教育元素的研学劳动教育产品或企业有可能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资金流动受到影响,对企业的盈利能力将是一场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