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产品丰收之下“卖难”问题—须走农业品牌化营销之路

本文隶属:商业计划书(农业与工商项目)(第74/104篇)

(8月17日 红网)农业农村部调度数据显示,今年夏粮再获丰收,预计单产提高3公斤,产量再创历史新高。与此同时,全国各大水果产区也进入丰收季节。为了助力各大农产区增产增收,8月17日,国内最大的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正式启动了第三届“农货节”。

丰收年景,我们很容易联想到经济学中一个关于农业的非常有名的丰收悖论。大概意思是,在丰收年时,虽然产量增加了,农产品却不一定能卖得好、卖出高价格。简而言之,农民增产不增收。这样的增产,实际上对农民来说,没有意义,很多活都白干了,得到与付出不成正比。

而如何破解丰收悖论,想方设法让农民实现既增产又增收,则是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需要思考的难题,是实现振兴乡村必然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不能逃避的命题。

从具体操作路径上来看,走农业品牌化之路是一条康庄大道。既要注重农村农业新型基础设施,也要推动农业的专业化、农产品的品质化和品牌化。要瞄准优质的产区,从整体上提升产区的质量,让品牌农业名副其实。

破解农产品丰收之下“卖难”问题—须走农业品牌化营销之路

此次“农货节”期间,云南香格里拉藏民采摘的新鲜松茸,在拼多多全程冷链物流的加持下,最快48小时即可送到消费者的餐桌。摄影|梅金

从专业角度来说,要想实现农产品品质化、农业品牌化,还有很多前提条件,以及一些行业探索来助力农业转型升级。比如,地理气候要合适,种植要标准化,精细化;分拣、包装,要专业化,要有标准,很多水果、农产品要有冷链物流;产地直发,要减少中间环节;物流体系要不断优化,包括对规模化的物流订单量进行线路优化,建立更贴近本地市场的供应链、冷链冷库系统等。

在这些方面,新电商平台给了很好的现实示范。以农产品营销平台“湘农荟”、农产品上行平台拼多多为例,都在持续建设冷库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方面有所作为,从而打造匹配精品农货的供应链体系,提升了农产品流通效率,后者还先后探索出“产地直发”“农地云拼”等多种助农模式,助力各大农产区直连全国8.24亿的消费者,为各地农产品打开了新的销售渠道。

此次的“农货节”,就是一个推动农业品牌化,破解“丰收悖论”的有益现实探索。其在此前两届的基础上进行品质升级,重点通过“百亿补贴”“限时秒杀”等,对全国优质农产区以及地理标志农产品进行超额补贴,每天上亿的流量曝光,将优质农产品直链8亿消费者,助力各大农产区打造优质的产地品牌,提高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知名度,推动各地农业产业升级。

有了冷库仓储、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能够让农产品进入加工、流通等领域,让农民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农产品增值的收益。又有“农货节”这种让优质农产品卖得快、卖得好、卖出好价格的品牌活动,使农民真正尝到增产又增收的喜悦。就形成了破解丰收悖论的完整行业链条,农民增产又增收不仅成为现实,还成为了长久可期的存在,后者尤其难得,这也是发展品牌农业的要义所在。

破解农产品丰收之下“卖难”问题—须走农业品牌化营销之路

就现实而言,这样的探索和实践,应该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推而广之,助力各地农民增产增收,获得长久可观可持续的收入。

当然,与此同时,要想进一步推动农业品牌化,还需要推动新农人返乡创业,并加大对农户的技术培训,用技术赋能农业生产,助力乡村振兴。在这些方面,拼多多这样的新电商平台,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