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隶属:09.生态循环农业&碳汇项目(第26/119篇)
- 养殖新政策:种养结合补贴多少钱?
- 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整建制推进市、县(市、区)认定名单的通知
- 不容小觑的黑水虻环保养殖场,变废为宝,商业价值巨大!
- 黑水虻昆虫处置畜禽粪便制作有机肥料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19年生态循环农业项目申报指南(项目所在地必须是农业综合开发县)
- 广西金光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正式揭牌:小蚯蚓尽显大生态循环威力!
- 牛粪养蚯蚓技术-怎样利用废弃牛粪养殖蚯蚓?
- 他家的“稻虾共作”,还养兔子干啥?
-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难点,其赚钱运营模式有哪些?
- 农业农村部: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与种养结合农业
- 可行性研究:以菜养鸡,以鸡养菜的模式可行吗?
- “种植+养殖+加工”结合模式好!实际操作中有哪些重点和难点?
- 2020农业商机关键年!“生态循环农业”经典模式,全球都在用
- 果菌肥生态循环农业模式,果业大县产值新增10亿不是梦
- 生态循环农业五大模式,看看有哪些典型案例?
- 我国生态循环农业的主要模式,2021年生态循环农业推广着力点
-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皖北这样打造“变废为宝”的扶贫产业
- 走进山东与甘肃的循环农业基地,看看是什么产业链与生态农业模式
- 生态循环农业政策倾斜力度将空前,其特点和发展重点有哪些?
- 桑园公社:桑基鱼塘的升级版,桑基立体农业的新模式!
- 2021年畜牧和畜禽粪污量大县有哪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实施方案包含哪些内容?
- 如何申报2021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案例?
-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21年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技术指导意见
- 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前景广阔,这些产业方向迎重大机遇!
- 国家抓紧编制2030年碳达峰行动和实施方案,整县试点推进屋顶光伏
- 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建议设立全国农业碳交易中心
- 中国农业银行:正式发布“十四五”规划,积极参与碳市场建设
- 江西促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出台这个文件影响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 江苏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扬州市推出“稻虾鸭”综合种养新模式
- 中国农业科学院:11个研究所组建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研究中心
- 国家“双碳政策”风口下,造纸龙头企业全力开发林地碳汇项目
- 碳汇林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盈利分析
- 宜昌建成40个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上海启动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
- 农业绿色发展:农业农村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 川渝农科院鱼菜共生技术受农企青睐,粮食产业园区设鱼稻共生基地
- 甘肃平凉市:生态循环农业走出新路子,招商引资优惠政策20条
- 生态循环农业:湖南探索打造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绥宁模式”
- 农业农村部:“十四五”期间拟订《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
- 稻田生态循环农业:长春稻蟹种养面积达7.2万亩,宿州稻蟹每公斤卖到近200元
- 河南新野县与天津北辰区:实施循环农业,经济与环保双赢
- 《碳达峰行动方案》印发,推进农业农村减排固碳,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 广东启动农业对接RCEP成员国十大行动计划,海南循环农业发展结硕果
- 什么是低碳农业?天津市东丽区培育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低碳农业
- 推动农业种养结合发展,农业农村部发布畜禽粪污利用计划和台账管理方法
- 双碳农业数字化,如何推动农业双碳战略与数字农业的有效融合?
- 拥有1亩林地即可申请林业碳汇证,如何获取林业碳汇证及碳汇造林项目备案?
- 农业农村部发文:未来四年建设一千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培育一批生态农业企业
- 《林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 年)》政策解读,2025年总产值达9万亿元
- 浙江公布首批林业固碳试点单位名单,广西启动千万亩林业碳汇开发项目
- 浙江庆元建设林业碳汇先行基地,安徽首单森林碳汇指数保险花落池州
- 宁夏建立全区林长制工作体系,湖南桃源启动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
- 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即将到来,提升森林草原湿地碳汇能力
- 浙江温州出台湿地城市实施方案,江西创建“湿地银行”试点实施方案
- 广西部署2022年林业碳汇工作,陕西宝鸡成功申报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
- 多地开展“互联网+植树”创新活动,市民可报名参与线下植树抚育活动
- 湖北荆州启动国土绿化和湿地保护三年行动,山东济宁启动荒山绿化三年行动计划
- 甘肃评估六大片区草原碳汇潜力,山西签订林业生态扶贫PPP项目碳汇开发协议
- 森林经营,事关国家“双碳”目标战略,附2022年国土绿化工作要求
- 广西:召开林业碳汇工作专题会议,拟扩大油茶种植规模及油茶林下经济
- 广西东兴发现古树新种,湖北咸丰百年古树成游客打卡点
- 森林生态科普解读:森林是碳库,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路径
- 促推低碳转型与绿色发展,福建武平发放绿色金融新产品“碳金卡”
- 福建将乐青绿开辟“碳库”新路,云南高质高效发展花卉产业
- 县区森林资源开发项目案例:林业碳汇项目可行性报告建议书
- 贵州发放首张林业碳票,农业碳票的制发流程介绍
- 福建:尤溪完成首个社会化碳汇造林项目,三明“三多模式”营造碳中和林
- 陕西平利县与福建将乐县创建生态司法碳汇教育实践基地
- 新余推进国储林PPP项目建设,安平开启种养循环农业新模式
- CCER项目:哪些项目可申报?如何准备及评估?开发流程怎样?
- 四川首个森林碳汇局挂牌成立,浙江林业碳汇中长期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 福建将乐县探索碳汇造林新模式,安徽举行林业碳票首发及交易仪式
- 首个农业碳汇交易平台在福建厦门落地,首个森林碳汇局挂牌成立
- 江西吉安打造国储林建设新模式,陕西宁陕首宗林业碳汇项目成交
- 《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印发:涉及6项重点任务与10项重大行动
- 浙江常山探索油茶碳汇价值开发,山西太原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调研
- 首届全国林草碳汇高峰论坛主题:发挥林草碳汇优势,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 福建将乐县启动FSC竹林认证,浙江安吉县竹林变“碳库金库”
- 粤港澳第3届自然教育季正式启动,福建清流县开启碳中和示范林建设
- 四川泸州推进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建设,安徽召开林业项目市场化推介会
- 四川洪雅探索林业碳汇交易,云南举办首届竹资源创新交流会
- 四川绵阳:启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工作,坚持山村造林兴业富民
- 广东潮州召开林业碳汇培训会,湖南桂阳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
- 全国各省市林业碳汇政策汇总:森林碳汇项目开发规划发展
-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累计向100个项目发放碳减排贷款117.8亿元
- 浙江农林大学成立碳中和学院,贵州首张竹林碳票发行
- 福建将乐打造森林康养新业态,浙江龙游竹林经营碳汇项目预交易落地
- 广东东莞:打造林业生态惠民“新宠”,自然教育有声有色!
- 浙江签订首单竹林碳汇价格指数保险,农行发放一笔林业碳汇收益权质押贷款
- 宁夏西华山:探索生态保护新途径的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经验
- 谋求新型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天津启动低碳计量示范项目
- 广西林业碳计量研究中心揭牌,浙江发放2951亩首批林地碳汇权证
- 农发行总行:新一代信贷管理系统上线,披露2022年第3季度碳减排贷款信息
- 上海持续开展林业碳汇调查,广西高峰林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显成效
- 陕西咸阳成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城市,安徽首个林业碳汇开发基地揭牌
- 国家发改委: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项目与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
- 广州市着力林改打造“碳汇宝库”,湖北宣判首例碳汇补偿民事诉讼案
- 零碳村镇项目:中国零碳村镇促进项目启动,打造黄河岸边“零碳村庄”
- 何谓气候智慧型农业?各国如何应对?附中国的相关项目案例
- 宝兴县设立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促进局,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方式
- 湖南石门县开展生态教育进校园活动,湖北宜昌加快林业特色产业发展
- 毕节市已在贵州省发行4张林业碳票,这个矿山公园曾是铁矿露天开采场
- 林业碳汇:云南举办专题讲座,浙江发布10大树种,菏泽开发首个基地
- 江西开发CCER林业碳汇试点项目,湖南株洲斩获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
- 海南发布首个茶叶碳标签,山东东营落地首笔湿地碳汇价值综合保险
- 浙江探寻“不动产生态价值”实现路径,深圳发布红树林保护项目碳汇方法学
- 加大扶持,编制实施方案,2023年建设1600个秸秆综合利用展示基地
- 2023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启动,多地落实精细化管理
- 水稻上山质疑不断,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负责人出面解读
- 山西出台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吉林印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
- 广西力争2025年设施农业总产值超3千亿元,辽宁推进绿色低碳农业高效发展
- 森林康养基地项目开发的规划要点、实践探索及实践案例
- 将乐县“零碳镛行”平台正式上线,包头印发林业碳汇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 如何做好低碳农业的科普宣传及展示?科普宣传语有哪些?
- 安庆庆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潜力评估价值:33亿-375亿元
- 2017-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全部用于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扶持
- 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设计需要因地制宜!
- 2017中国循环农业论坛:专家评说生态循环农业
- 项目设计案例:生态循环农业综合养分管理计划
- 生态农业9大经营模式!与循环农业有何区别?
中国碳市即将落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于7月16日在北京、上海、武汉三地同时举行开市启动仪式,随后开始第一批交易。启动发电行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届时,中国将拥有全球最大的碳市场,碳交易市场开市将带来巨大投资机遇!业内人士表示,与欧美“双达峰”“双下降”模式不同,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仍处在“双上升”阶段。随着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启动,我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碳市场,碳交易市场容量巨大,覆盖排放量超40亿吨,交易额超千亿元。从具体行业看,结合碳交易对各类行业可能形成的影响,碳检测、零碳排、新电车、碳消耗、绿色建筑这五大板块具有投资机会。
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是不可忽视并值得重视的关键路径。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为大势所趋,需在思想认识、目标协同、方法开发、试点探索等方面下足功夫。
由碳排放引发的全球气候变化已经给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显著影响,并由此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全球碳排放量居高不下,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加大,于2019年5月突破400ppm,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担忧。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巴黎协定》提出了确保“将本世纪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两摄氏度以内,并将全球气温上升控制在前工业化时期水平之上1.5摄氏度以内”的目标。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与引领者,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发展战略,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国家自主贡献减排目标,并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
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碳排放权交易(简称“碳交易”)是不可忽视并值得重视的关键路径。这是因为,一方面碳交易能够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以低成本推动碳减排的制度工具。成熟的碳市场充分反映了边际减排成本和外部成本,能够实现增强碳定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另一方面,从企业、自然人的角度来看,通过碳市场购买碳配额、碳汇是实现自身“净零排放”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解决企业、自然人达成碳中和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中国政府于2011年批准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省市和经济特区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尽管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在碳交易市场中仍处于主体主导地位,但不容忽视的是,农业农村部门已开展了从碳市场中争取资金的大量尝试。例如,国家发展改革委于2012年颁布了《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支持农林碳汇、畜牧业养殖和动物粪便管理等申请作为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生态环境部于2019年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660号(资源环境类047号)提案答复的函》中也指出“鼓励和支持农业温室气体减排交易”,并明确表示“研究推进将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全国碳市场”的政策设想。在地方层面,各大碳交易试点省份相继开展了农业碳交易实践,鼓励农村沼气等项目通过抵消机制进入市场交易。例如,在湖北省脱贫地区产生的碳减排量中,已有217万吨进入碳交易市场,为地方发展带来了5000多万元的收益。上述政策的出台与实践活动的推进,彰显了各地积极开展农业碳交易的决心。我们认为,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是大势所趋,需在思想认识、目标协同、方法开发、试点探索等方面下足功夫。
一是提高全社会对农业碳减排、碳交易的思想认识。虽然工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源头,但近年来随着畜禽养殖的增多及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大量投入,农业生产活动引发的碳排放已成为重要碳源。同时,与工业不同的是,除了产生碳排放或通过可再生能源替代实现碳减排外,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还能够通过改善农田管理、建设农林复合系统、植树造林等方式增加碳汇。联合国粮农组织更是在其研究报告《粮农组织的战略工作:可持续粮食和农业》中指出:“农业(包括林业和渔业)特别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而且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促进因素。如不把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长计入,则《巴黎协定》的目标将无法达成。”这反映出农业产业进入和参与到碳减排与碳交易的框架体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是协调“双碳”目标、粮食安全目标和农民增收目标。碳达峰、碳中和既是生产技术的再造,又是生活方式的重塑,更是发展观念的革命。需坚持系统观念,用系统论的思想方法来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充分协调好“双碳”目标、粮食安全目标和农民增收目标。故应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业碳交易体系,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同时,尽可能降低碳排放、增加碳汇,并使农民在碳交易市场中得到更多红利,最终形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新格局。
三是加强农业相关减排方法学的开发与应用。目前,无论是国内碳市场还是国际碳市场,农业大多以项目的形式通过抵消机制参与交易过程,主要原因在于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较为分散,核算方法和减排量核查等较为复杂。这意味着,将农业纳入碳交易市场的基本前提是拥有相应的方法学。从国家发展改革委气候司公布的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方法学备案清单来看,与农业有关的方法学主要涉及农业设施与活动、生物质废弃物热电联产、畜禽粪便管理、反刍动物减排、保护性耕作等方面,无论是数量,还是涵盖范围都较少。科学研究和开发编制更多的农业减排方法学,为农业碳交易项目开发提供方法指南、标准依据和实践指导,已迫在眉睫。
四是有序推进农业纳入全国碳市场。推进农业纳入全国碳市场需秉承试点先行、循序渐进原则。在控排范围上,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分清主次本末,探索尝试将碳排放量较大的规模畜禽(生猪、鸡、牛等)养殖业纳入强制控排范围,逐步扩展到农田种植、种养结合等其他农业领域。在交易产品上,按照“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贵精不在多,初期以沼气碳减排、林业碳汇、湿地碳汇等为主要交易产品,逐步扩展到农田碳汇、测土配方施肥固碳减排、化肥农药减量减碳、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碳减排等其他农业碳交易产品。同时,引导和鼓励控排企业在碳市场中优先购买农业碳交易项目产生的减排量,为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拓展新的来源渠道。
【作者:何可 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俊飚 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建议设立全国农业碳交易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常委、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王红玲表示,以市场的手段推动我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和农业碳减排,支持湖北设立“全国农业碳交易中心”,构建农业碳交易市场机制正当其时。
王红玲建议,加快制定我国气候智慧型农业发展目标和政策,广泛开展气候智慧型农业技术推广。抓紧将农业碳交易纳入农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探索出台农业碳交易支持政策,建立农业碳减排技术交流与碳市场对接国际合作机制。支持前期具备较好农业碳交易基础的湖北省设立“全国农业碳交易中心”和规模不少于5亿元的“国家农业碳汇基金”,构建基于试点碳市场、自愿碳市场的多层次农业碳市场体系,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业碳交易价格和市场流动性。鼓励地方先行探索开展农业碳普惠机制创新,开发“便捷、低成本”的农业减排核证方法学,适时将碳普惠核证自愿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抵消机制;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参与农业碳交易,运用各类金融创新支持农业碳减排项目。
“从农业碳减排交易情况来看,配套政策存在缺位、本土方法缺乏、碳交易市场还不活跃。”王红玲表示,湖北试点碳市场是以精准扶贫的名义支持农业碳减排项目通过抵消机制进入市场交易,截至目前,湖北碳市场实际用于履约抵消的农业碳减排量(CCER)约为107万吨,实现经济收益超过16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