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守牢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五举措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上台阶

张掖市:守牢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

【甘肃张掖网】张掖市多项举措保障重要农产品产能提升,不断夯实产业基础,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持续擦亮张掖农业大市“金”字招牌,充实好“米袋子”,丰富好“菜篮子”,保障好“肉盘子”,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产能连年增加。

张掖市:守牢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五举措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上台阶

聚焦建设高标准良田 推广高品质良种提产能

严守耕地红线,管好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通过退化耕地综合治理、土壤肥力保护提升、污染耕地阻控修复,稳步推进耕地轮作制度实施,着力提升耕地质量。扩面、守线、提质量,确保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达到300万亩以上,实现耕地面积增加5%和地力提高10%以上的目标。大力推进农作物和畜禽良种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积极开展小麦、玉米、蔬菜、牛羊等良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和筛选一批高产稳产、多抗广适、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增加绿色优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应。抓好农作物种质资源保存利用,创制遗传稳定、目标性状突出、综合性状优良的绿色新种质。加快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应用,突出高产稳产、高附加值,适宜机械作业且抗性优良品种的主导地位,积极推广小麦、玉米、马铃薯、小杂粮优质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筛选替代更新品种。加快繁育改善畜禽良种,培育审定张掖肉牛新品种,补强张掖肉牛品种选育短板弱项,加快优良畜禽品种推广,年新建及改扩建牛冻配站点20个,年改良肉牛20万头,形成与区域生产布局相匹配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持续开展牦牛复壮改良,年引进优质牦牛种公牛100头,开展肉羊人工授精杂交改良,年授配量稳定在100万只以上。

聚焦运用高精尖良法 配套高端化良机提产能

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打造一批科技引领的示范乡镇,建设15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坚持向戈壁要耕地、向节约要水源、向科技要产能、向良法要产量,巩固发展戈壁农业11.76万亩基础。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以城郊乡镇为主、远郊乡镇为辅,大力支持集中连片钢架大棚、高标准温室等设施农业基地建设,配套建设附属设施,提高设施农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全面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重点推广小麦机械条播、精量播种、氮肥后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玉米、马铃薯水肥一体化高产栽培技术,以及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高效节水技术,油菜黑色全膜覆土穴播高产栽培等实用性技术,加大小麦宽幅匀播栽培等先进实用技术示范推广力度,积极研究推广油菜分段式收获和秸秆还田等综合集成技术,提升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水平。加强农业科研工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打造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农业信息化、数字化建设,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农业领域推广应用。“我们通过两种方式加强配方肥下地,一种是将施肥建议卡发放到乡镇农户手里,第二种模式是利用社会化服务,由肥料生产企业与生产基地进行对接,按照配方进行推广肥料,达到减肥增效的效果。”甘州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师伟杰说。

聚焦保障高质量良品 实施高效率良策提产能

坚持以优化农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品质、塑造农产品品牌为抓手,不断提高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保障农作物高效优质供给。优化完善农产品生产结构,立足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大力开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重点发展玉米制种、小麦和马铃薯优势产区,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快发展肉牛、肉羊优势产区,积极发展家禽、水产养殖,不断增加优质畜产品供给,更好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创建,加强产地环境监控,严格控制农业外源性污染,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处置能力。

山丹县五举措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上台阶

【张掖日报】近年来,山丹县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紧紧围绕“一园二核三片区”的发展布局,深入挖掘县内乡村旅游资源,通过抓产业定位、抓项目建设、抓品牌打造、抓典型培育、抓服务提升等五举措推动全县乡村旅游新发展。

全方位规划,抓产业定位。以《山丹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编制完成赐儿山风景区总体概念性规划、硖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和S590线(李桥段)乡村振兴示范带“三带四园”建设规划等15个乡村旅游规划,启动编制霍城镇西坡村、陈户镇肖家园子等乡村旅游规划;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的意见》《山丹县推进旅游文化体育医养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山丹县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扶持奖励办法(试行)》等文件,力争从政策和资金方面大力扶持乡村旅游发展;加快交通道路、停车场、旅游厕所等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县城至大佛寺景区旅游公路、S590山丹至马场二场旅游公路,全县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123座。

全景式发展,抓项目建设。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省、市乡村旅游发展战略布局,紧密结合“四区三线”旅游融合发展格局,以点连线、以点带面,促进全县旅游景区与乡村旅游点联动发展。全县现有各类乡村旅游项目49项,占地6.41万亩,建成了一批产业休闲园、观光休闲园、特色商业街、精品景区(点)、农家乐等。东线“长城沿线—新河驿站—硖口古城”融合发展区沿路沿线建成硖口生态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园、硖口历史文化体验区、长城陈列馆等,南线“焉支山—皇家马场”融合发展区沿路沿线建成甘肃窝窝自驾游露营基地、槐溪小镇、大马营果子沟、李桥高庙民俗文化产业园、霍城梦驼铃休闲产业园等乡村旅游点,西线“山丹大佛寺景区—祁店民俗文化产业园—彩虹山丹·如意花海”融合发展区沿路沿线建成龙首源生态旅游示范园、“彩虹山丹·如意花海”景观带、羊肉美食村、南滩万亩油用牡丹观光旅游基地等乡村旅游点,一批各具特色的田园综合体正在形成。

全方位宣传,抓品牌打造。立足节会节庆日,策划举办“彩虹山丹?如意花海”文化旅游艺术节、祁店冬至民俗旅游文化节、东乐二月二民俗旅游文化节、赐儿山民俗文化旅游艺术节、山丹花旅游文化艺术节和长城王西瓜文化节等乡村民俗旅游文化活动,实现以活动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扩充完善山丹融媒体矩阵和文化旅游政务网站,开通“山丹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官方”快手和抖音账号,制作推送乡村旅游和特色美食短视频200多个。邀请中新社甘肃分社、甘肃日报对乡村旅游、山丹美食和大型旅游节会进行专题采访,制作播出《魅力山丹行》《追寻四坝彩陶》《五彩山丹》《如意花海》和《山丹乡村旅游》等专题片,配合拍摄《河西走廊》《扶贫第一线》《一个都不能少》等20多部影视作品、纪录片、综艺节目,并在中央电视台播放。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宣传推介,不断扩大了乡村旅游宣传营销覆盖面。

全产业联动,抓典型培育。紧靠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先后成立了山丹县丹礼生态旅游专业合作社、山丹县锦绣田园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山丹县鑫安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等17个乡村旅游合作社。全县4个乡村旅游示范村(专业村)、36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和示范户列入全市首批“双十双百”乡村旅游示范工程创建名录,建成千亩标准化戈壁农业特色观光园2个,创建中国历史古村1个、中国传统村落1个、市级旅游示范乡镇1个、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专业旅游村5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47家。霍城镇西坡村、大马营镇中河村等7个村被列入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同时,把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转化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采取“非遗+扶贫”工作模式,积极动员、招募村社建档立卡贫困户、协调“山丹花馍”“手工编织”“石木堂”“剪纸、山丹烙画”等非遗传习所吸纳农村贫困户劳动力。用山丹剪纸、烙画、刺绣、麦秆画等非遗产品展示山丹深厚的历史文化。并充分利用大型节会赛事活动的知名度,开展剪纸、烙画、麦秆画、木雕等文化创意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在增添节日氛围的同时更好的扩大和拉动了旅游文化消费。

全要素保障,抓服务提升。近年来,通过举办乡村旅游、宾馆饭店管理及从业人员培训班、餐饮服务行业技能大赛等,积极鼓励返乡人员创办农家乐,强化经营管理及从业人员服务理念,提升规范服务水平,乡村旅游服务品质进一步提高。2016年以来,该县组织参加各类文旅技能培训班42期、技能大赛4次,参培参赛4700人次。同时,常态性组织旅游、食药监、工商质监、物价等部门开展旅游联合执法和安全生产检查,加强农家乐餐饮安全、价格及服务监管,进一步规范了乡村旅游市场秩序,促进了乡村旅游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