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农业农村局,数字大屏上显示着全市所有村社集体“三资”运行管理情况的动态监测信息。浙江海宁市推行村级“三资”管理数字化,以推广乡村治理智能化。一是“e阳光平台”让村务公开“更阳光”,二是“阳光村务卡”让小额支出“留痕走”,三是“产权交易平台”让村级资产“透明拍”,四是“三色预警”让资产变动“自动管”。接下来,海宁将继续探索农村集体“三资”增值运作数字化应用,助力乡村治理领域数字化改革,不断提升农民群众满意度、获得感。
一是“e阳光平台”让村务公开“更阳光”。
“每个月15日之前,会更新最新的村财务报表,我都会看。”日前,在斜桥镇仲乐村,村民徐师傅熟练地掏出手机,通过“仲乐民情”微信公众号进入“清廉村居-阳光村务”平台,村级“三务”情况一目了然。徐师傅之所以对“村账”了然于心,得益于海宁创新构建的农村集体“三资”智慧监管体系。海宁通过在全省首创建立农村集体“三资”监测中心,搭建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率先全面推广村级“非现金收支”,创新建设公开平台等,让乡村治理有了“数字化”引擎。
2020年,海宁市村级经济收入9.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23%,村均546.67万元。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涉及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农村集体经济,公开透明就是最好的权力制约手段。2019年底,海宁在盐官镇、海洲街道两个地方开展村务“e阳光”的试点工作,这是全省首个移动端村务公开综合平台,2020年6月实现全市所有村社100%上线,有效畅通了村民对村级事务的监督渠道,打通了群众监督“最后一公里”。村务e阳光(基层治理综合信息平台),设置“党建引领”、“阳光村务”、“乡村治理”、“普惠金融”等一级栏目,集中展现了村社的基本情况和工作动态,也可以满足群众贷款、水电缴费、法律服务的需求,让信息多跑路,百姓少跑腿。村民可实时查看财务公开报表、农村产权交易的招标和成交等热点信息,目前平台访问量超过16万次。
二是“阳光村务卡”让小额支出“留痕走”。
“以前去给困难居民买慰问品要社区干部先垫付,然后凭发票报销,现金过手多了总觉得有些风险,”东长社区出纳许师傅感慨起了如今的变化:“现在好了,去买东西直接刷‘阳光村务卡’,手中不过现金,既方便又安全,对我们既是一种监督和约束,又是一种提醒和保护。”2019年以来海宁全面推广村级资金网上审批支付,取消村级备用金使用“阳光村务卡”,推动村级集体资金使用正式迈入“非现金支付”时代。如今村里日常零星开支使用阳光村务卡,其他支出通过资金网上审批和银企直联转账系统支付。村(社区)每一笔支出,从出纳提交支付申请开始就会在系统中留下痕迹,实现村级资金往来可留痕、可查询、可追溯的全方位、全流程监管。截至今年4月已经完成网上审批19.58万笔、金额123.6亿元。
三是“产权交易平台”让村级资产“透明拍”。
“社区去年新建的商铺大楼造好了,还装了电梯,要出租了。”现在村社区的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信息群众都能随时在网站、手机上了解。2014年,海宁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平台;2015年,全面实现农村集体产权进平台交易。农村集体资产租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农村集体资产股权流转等农村集体产权交易全部纳入市镇平台进行公开交易。建立农村集体产权交易“最低限价”“分级管理”“限额准入”标准。采用公开竞价、公开协商的交易方式,实现交易申请、审批流程“无纸化”。截至今年4月,全市累计完成农村集体产权交易6240宗,成交金额14.08亿元,租金溢价率达6.2%。
四是“三色预警”让资产变动“自动管”。
在市农业农村局,数字大屏上显示着全市所有村社集体“三资”运行管理情况的动态监测信息。近年来,海宁围绕农村财务管理信息化、资产管理动态化、分析预警及时化目标,集成建设全市村级资产资源、工程建设、经营合同、产权交易、集体经济组成成员信息等基础数据台账,实现数字化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行“红黄蓝”三色预警和“市镇村”三级管理,推动“阳光村务”监管从“人工化”向“数字化”转变。自启动预警系统以来,全市已发现并整改“三资”亮灯项1万余次,出刊《农村集体“三资”监测动态》22期,《限期整改通知书》和《关注函》等12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