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布劳动教育三年行动方案,北京新增5家劳动教育基地

本文隶属:中小学劳动教育政策(第15/125篇)

广州发布劳动教育三年行动方案

2019年12月,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学校体育美育劳动教育行动计划》的通知,2019 年 5 月,广州市教育局出台了《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率先在全国出台首份市级层面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编印劳动教育实验教材,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完善评价制度,组织学生开展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推动建立课堂教学、主题活动、基地教育 ” 三位一体 ” 的劳动教育推进机制,打造新时代劳动教育的 ” 广州模式 “。

近日(2021年3月30日),根据广州市教育局网站消息,广州市教育局印发了《推进大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年)的通知》(穗教发〔2021〕18号),明确了未来三年的年度工作目标如下:

广州发布劳动教育三年行动方案,北京新增5家劳动教育基地

2021年目标:

初步建立市级统筹、区域推进、学校实施的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市、区、校劳动教育责任人明确,职责清晰。

初步构建劳动教育教学教研体系(即市教育研究院+11个区级教研机构+N个学校劳动教育科组),各区100%配置专兼职劳动教育教研员,各学校成立劳动教育科组,初步配置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各学校符合要求的劳动教育课程、课时达标率100%。

初步探索制定中小学劳动素养评价办法,建立劳动清单制。

创建劳动教育基地联盟(即市中学生劳动技术学校+3个区级劳动实践基地+N个劳动教育基地),累计创建150所市级劳动教育试点学校、50对100所劳动教育城乡结对学校;累计认定100所市级“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试点学校;创建60所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认定10所市级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市、区两级认定不少于55个劳动教育基地。

初步普及学生劳动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家务劳动,探索开展“劳动实践体验一日行”“劳动实践深度体验”“学校劳动周”“一周一家庭劳动”。

遴选120个“一校一品”劳动教育特色项目,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进行推广宣传。

广州发布劳动教育三年行动方案,北京新增5家劳动教育基地

2022年目标:

市、区、校三级劳动教育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

进一步健全劳动教育教学教研体系,各区配置专职劳动教育教研员,各学校基本配备专兼职相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各劳动教育试点学校、特色学校、基地学校逐步配备专任教师。

继续扩大劳动教育基地联盟规模,累计创建200所市级劳动教育试点学校、80对160所劳动教育城乡结对学校;累计创建100所市级劳动教育特色学校;市、区两级累计认定100个劳动教育基地。

继续普及学生劳动实践,深入开展“劳动实践体验一日行”“劳动实践深度体验”“学校劳动周”“一周一家庭劳动”。

2023年目标:

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上下联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家庭、社会支持配合,大中小学新时代劳动教育工作体系基本建成。

各类劳动教育资源整合更有效,配置更均衡,利用更合理。

全市范围内基本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常态化的浓厚氛围。

各学段配置专兼职劳动教育教研员;各学校建立一支具备专业素质的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队伍,各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任教师,配备若干名兼职教师。

广州发布劳动教育三年行动方案,北京新增5家劳动教育基地

北京新增5家劳动教育基地

【北青网(记者崔乐)】在田间地头品味播种的乐趣,和父母一起学习劳动技巧,听农业专家解读种子的秘密……北京市第十二中学、十一学校、北京小学、星火小学和棉花胡同幼儿园将各建一处劳动教育特色基地,吸引师生、家长和其他人士到大自然中参与劳动。

3月20日,“劳动大学”教育实践研究联盟宣布成立,成员包括多位教育专家、学者,中小学校长和幼儿园园长、教师,社会企业、实践基地的专业人士。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解释,这所大学不是指某个实体大学,而是指在劳动教育改革发展的新时期,利用“大学”的学术概念及组织形式,打造集农耕学院、家庭亲子实践学院、学校劳动实习学院、劳动课程书院、专家讲堂、农业动力学院、未来农业学院、专家智库等为一体,以劳动学分作为评价机制,实现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的劳动教育系统化行动场域。

按规划,课题的研究周期跨越三年,分为启动、实践、总结三个阶段。其中2021年2月至2023年8月为实施阶段,十二中、十一学校、北京小学、星火小学和棉花胡同幼儿园将各建一个劳动教育特色基地。2023年8月至12月为总结阶段,一系列研究成果将发布,一系列劳动教育的好方法将推广。

“劳动大学”教育实践研究联盟宣布,其核心任务为建立示范性学校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一体化劳动场域,把校内劳动与校外劳动结合起来,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结合起来;建立自主性家庭劳动教育基地和一体化劳动场域,将家庭劳动扩展到广阔原野上,让儿童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健康成长;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和政府携手共建新型“劳动大学”,真正形成儿童青少年劳动精神和文化自信系统化培养机制,发挥劳动的独特育人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