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节旅游市场特点,中国乡村旅游现状期问题

2021年春节旅游市场特点

“就地过年带动上海酒店业,部分酒店入住率达70%”“春节杭州人滑雪激增六成”“牛年春节本地旅游预订量涨六倍”……今年春节,不一样的就地过年让旅游市场迎来了别样的风景。尽管人们的出行半径缩小,但“身未动、心已远”的意愿丝毫不减,旅游消费的热情在原地甚至加倍释放。“微旅游”“云旅游”“宅酒店”“宅民宿”成为今年春节旅游市场出现的新变化。

2021年春节旅游市场特点,中国乡村旅游现状期问题

可以看到,2021年春节旅游市场呈现的特点,就离不开从业者审时度势的“变”。“本地游”“周边游”的火爆,与当地公园、景区提前筹划,拿出免票、折扣等诚意不无关系;“宅酒店”“宅民宿”之所以成为热门选择,离不开酒店民宿推出的丰富活动——加景点、加美食、加温泉套餐,剪纸、年画、花灯等手工项目,登山祈福、打铜钱、投壶等游艺项目都让酒店和民宿有了更多竞争力和吸引力。因此,今年春节旅游市场的“不一样”,不只是表面看到的消费者出游欲望被激活这么简单,其背后,离不开从业者及时应变的努力。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对旅游市场造成巨大冲击,行业甚至一度停摆。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旅游业从业者在困境和迷茫中主动求变,以“变”自救。众多酒店、景区、互联网旅游平台纷纷开启直播;一些旅行社加速转型脚步,主动拓宽赛道,推出疗养路线、培训产品等。如今,走过“至暗时刻”的旅游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不断调整心态和状态去适应市场节奏,以期市场回暖。

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问题

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蓬勃开展,乡村旅游高潮迭起。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当前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有 “喜”也有“忧”,即一方面中国乡村旅游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另一方面尚存诸多问题。基于此,如何添“喜”去 “忧”,推进中国乡村旅游迈向一个新台阶,便成了旅游学界关注的新课题。

一 中国乡村旅游回顾 —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在内外因素的作用和推动下,无论在发展规模、理论研究,还是在产品种类、模式创新、成效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积极影响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1.发展状况:总体规模大,遍及全国

自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 “华夏城乡游”从而形成第一次乡村旅游热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各级政府大力开发和推广乡村旅游、城市居民渴望回归大自然等多种因素作用下,中国乡村旅游一直呈现出开发不断、高潮迭起的发展态势,并最终形成了发展总体规模大、遍及全国的特点。以湖北省为例,2015年,全省旅游名镇达到40个以上,旅游名村达到200个以上,星级 “农家乐” 达到2万家。2011 年,全国已有3.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

2021年春节旅游市场特点,中国乡村旅游现状期问题

2.旅游产品:种类繁多,个性突出

当前,中国乡村旅游活动种类繁多。如果从旅游者赴乡村旅游的目的划分,中国的乡村旅游可划分为八种类型:即乡村观光旅游;乡村农家乐;乡村文化旅游;乡村休闲旅游;乡村度假旅游;乡村健身旅游;乡村体验旅游;乡村探险旅游。

旅游产品呈现出个性突出的特点。过去,以“农家乐”为主要旅游产品的中国乡村旅游,文化含量有限,其主体引力在于环境,因此,乡村旅游产品个性欠缺。现在则不然,不少地区的乡村旅游产品都注重个性开发,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如在中国乡村旅游的发源地成都乡郊,出现了乡村旅游的 “五朵金花”,即红砂村的“花乡农居”、幸福村的 “幸福梅林”、驸马村的“东篱菊园”、万福村的 “荷塘月色”、江家村的“江家菜地”,这些产品围绕 “花文化”进行乡村旅游开发,并发展与花文化相关之乡村旅游产业,深深地烙上地方文化烙印,突出了不同地域的个性特色,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旅游模式:丰富多样,推陈出新

我国乡村旅游经过近30年的发展,由初期比较单一的 “农家乐”模式已发展并形成多种多样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有学者把我国目前乡村旅游归纳为六种模式:“农家乐模式”、 “高科技农业观光园模式”、“农业新村模式”、“古村落的开发模式”、“农业的绝景和胜景模式”、“与景区兼容模式”。尤其令人欣慰的是,新的乡村旅游模式还在不断涌现,如在一些地区出现了以新鲜、收获、家庭化为特色的 “观赏农业、采摘农业”模式,以差异、体验、竞赛化为特色的 “休闲渔业、体验牧业” 模式,以就地取材(才)、就地交易、就地增值为特色的 “手工业、乡村艺术”模式。此外,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乡村酒店、乡村休闲、文化主题村、专业生产村等新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4.成效大,影响深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城市反哺农村的新型旅游活动,作为党和政府采取的缩小城市差别之重要举措,在我国已兴起20多年,成效显著,影响深远。在201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长在回顾2011年旅游工作时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成为居民旅游消费的重要领域,全国已有3.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年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 500亿元。

中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乡村旅游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体现在经济层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资料显示,旅游业的投资乘数为4.3,这意味着每增加1元的投资,就能产生4.3元的收益,带动第三产业,促进第一产业,增加农村的资本积累。体现在社会层面:增加了就业机会,扩大就业 “内需”。据统计,乡村旅游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动5个农村人口就业。按此计算,目前全国 “农家乐”已接近130万户,带动400多万农民就业。体现在文化层面: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养。体现在环境层面:促进了农民生态环境意识的养成和乡村环境的改善。

2021年春节旅游市场特点,中国乡村旅游现状期问题

— 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

我国乡村旅游虽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与国外乡村旅游相比,仍然存在着诸多不足,有些问题甚至非常严重。

1.“不良开发”现象突出

中国乡村旅游 “不良开发”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模仿开发,缺乏创新。如国内模仿国外、后开发地区模仿新开发地区等。二是盲目开发。如有的地方在缺乏乡村旅游的根本属性 “乡村性”指基本开发条件的情况下,硬性上马,盲目开发乡村旅游;有的地方虽然具备 “乡村性”特征,但由于不了解城市居民的需求,在兴建旅游设施的过程中追求豪华和舒适,在住房兴建和装修时向城里看齐,甚至过分洋化。三是过度开发。如有的地方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大兴土木,甚至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大肆兴建旅游设施;有的地方则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导致乡村旅游景点(区)过分集中。

2.经营项目单调,服务质量不高

经营项目比较单调,是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经营存在的问题之一。从总体看,我国乡村旅游经营项目较多,但从个体看,大多数旅游点旅游项目单一,只有简单地吃、住、棋牌和观光,乡村旅游的其他要素发挥得不够。我国不少地区陆续出台了一些乡村旅游规范和标准,但由于对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户培训和监管不到位,因而住宿和餐饮价格不统一,乱收费现象比较普遍,尤其在一些知名度比较高的地区,此种现象更为严重。如2012年春节期间,不少媒体都报道过 “哈尔滨雪乡游”、 “海南岛滨海乡村游”,都出现了严重的乱收费现象以及宰客和坑客事件。此外,乡村旅游主体经营者以 “赢利”为主要目的,缺乏最基本的服务意识,服务水平较差,尤其是体验性的旅游项目不多,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质量。

3.管理缺失,监管不到位

我国乡村旅游管理缺失、监管不到位的现象也很突出。不少地方都存在着农户无证经营 “农家乐”及其他乡村旅游项目的现象。2015 年3月,通过对广州郊区 “农家乐”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的100 户 “农家乐” 中,有56.5% 未领经营牌照;2012年10月27日, “中国农谷(荆门)国际乡村旅游论坛”组织实地考察,乡村旅游景点(区)垃圾乱放,河流不洁,植被遭损。脏、乱、差现象非常突出。

4.设施有待完善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我国乡村旅游设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与国外相比,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如旅游景区内道路设施较差,卫生设施不足,休闲场所简陋。景区与外界的交通不便,如湖北荆州彭墩乡村旅游景区,距市区约20公里,既无公交车通市区,也无的士达市区,游客出入,需中介人联络,既费时,又多交费,给游客带来诸多不便。

5.安全问题比较突出

在安全问题上,我国乡村旅游也比较突出。住宿不太安全,不少农家房间配备的是最普通的家庭式木房门。防盗措施不到位,无任何防盗门、防盗窗,游客财产被盗现象时有发生。如2007年5月9 日,李女士等在怀柔雁栖镇上官地村的一户农家院入住,随身值钱的物品悉数被盗。房间内没有任何防火设施设备。餐饮不安全,服务人员卫生意识不强,在食物准备、制作过程中,服务人员不注意自身的卫生。用餐环境不卫生, 苍蝇乱飞, 食物中毒案例甚多。如2008年9月13日,32名游客在水西沟王芳农家乐就餐后出现头晕、无力、上吐下泄症状,全体食物中毒。游览不安全,不少景区内的游览道路非常狭窄,加之旅游线路有限,如遇旅游旺季,因拥挤而撞伤的事故频频发生。社会公共安全存在问题,受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地出现了欺客宰客现象,欺行霸市、打骂、抢劫游客的黑社会暴力现象时有发生,给游客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胁。

6.环境破坏时有发生

在乡村旅游开发与经营过程中,环境遭到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在进行乡村旅游项目开发时,树木被砍、山体被挖、古屋被拆、湖塘被填,使不少乡村旅游地失去了原有的自然生态魅力,优美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有的地方则盲目追求景观的 “洋”化和时尚化,大兴土木,破坏了乡村自然景观的原真性。还有一些地方因车多、人多以及一些不良行为,导致农村地区空气、地表水受到污染,优美的自然环境遭到破坏。一些地方因乡村建筑商业化、城市化而破坏了乡村的整体形象,并导致乡村的服饰文化、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等逐渐被异化而丧失其本身应有的魅力。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