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委员:中小学应加强乡土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两会委员:中小学应加强乡土教育,增强对家乡的情感

中国教育报北京3月4日讯(记者 焦以璇)“大力振兴乡村,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繁荣富裕,离不开大学生这样的高层次人才。但从整体情况来看,我国大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选择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就业,返乡就业、服务家乡建设和发展的仍是少数。”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呼吁,中小学阶段应增加乡土教育内容。

两会委员:中小学应加强乡土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徐景坤认为,当前乡土教育未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村教育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很多农村学生对优秀的丰富多彩的本土文化缺乏认知和了解,导致家乡认同度下降,对家乡感情淡薄,许多农村出来的大学生不愿意返乡创业就业。

通过实地调研,徐景坤发现,目前,尝试开展乡土教育的学校教材不到位,基本是自己组织编写相关教材,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质量上无法保证。此外,乡土教育涉及本地历史文化、生活环境、自然景观等方面,虽然之前一些地区也曾尝试在中小学推行本土历史文化教育,但由于多部门交叉管理,导致乡土教育从组织教材编写到实施,总体效果不尽如人意。

“乡土教育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源头和载体。对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开展乡土教育,可以使他们从人文、自然和社会等方面认识自己的家乡,增加家乡认同感,达到愿意返回家乡、服务家乡的目的。”徐景坤说。

为此,他建议,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要重视乡土教育,将其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在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实施乡土教育。做好乡土教育教材编写工作,由各省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旅游、文化、史志办、地方高校等相关机构,结合区域乡土文化编写乡土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配套教材,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除课堂教学外,他还建议,结合各地地方历史文化,通过访学实践、参访调研、特色社团等形式,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乡土文化活动,让他们接受乡土文化熏陶。

朱永新: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中国青年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 李华锡)“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家庭的梦想,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亿万家庭的幸福安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未成年人保护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今年两会,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将向大会提交《关于在中小学系统开展生命教育的提案》。他建议,应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政府要把促进家庭生命教育纳入民生工程,发挥学校在学生和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

两会委员:中小学应加强乡土教育,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
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本人供图

朱永新认为,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未成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

目前,生命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的情况比较严重。学生生命教育问题不断出现,具体表现为:生命教育定位不明,课程量设置不足;生命教育内容碎片化,不能涵盖全部学段,无法满足学生生命发展的需要;生命教育的资源不足,学校、家庭和社会整合不够;生命教育教学模式固化,教学水平落后,生命教育教师培训不足。为此,朱永新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制定出台《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朱永新建议尽快组建专家团队系统规划、顶层设计,研制《生命教育国家课程标准(纲要)》。明确加强生命教育的指导思想、原则内容、方法途径,解决师资配备、投入保障、课程建设等瓶颈问题,推动相关政策落地落实。

二是完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建立以专设课程为主导,与其他课程的教学及各类教育活动有机渗透、相互配合、共同推进的实施机制。鼓励各地各校因地、因校、因时制宜地开展生命教育,科学编制和有效使用地方生命教育读本,创新教学方式和评价机制,建立健全国家生命教育资源库。

三是将生命教育纳入教师教育内容和通识培训。把生命教育列为师范生必修课,纳入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通识培训,提高各学科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意识和能力,重点提高班主任的生命教育指导能力。鼓励具备资质的专业机构开展生命教育教师专业能力培训及继续教育。试点开展生命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培养。

四是整合利用生命教育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在中小学校、校外教育场所(少年宫、医院、监狱、戒毒所、精神卫生机构、研学基地、革命纪念馆等)建立公益性生命教育馆(室),指导中小学校充分利用各类场馆资源开展生命教育。推出生命教育线上教学资源库、客户端APP、智能学习终端等。

五是积极构建生命教育共同体。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四位一体的生命服务模式,共同营造良好的生命教育氛围,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价值导向。

“政府要把促进家庭生命教育纳入民生工程,发挥学校在学生和家庭之间的桥梁作用,指导和帮助家长正确养育孩子;借力社会服务,发挥社区及相关专业社会机构的协同和支持作用,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朱永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