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走进昌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建成108个特色村寨

海南:走进昌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2月28日消息(记者 钟圆圆):如果你对海南的印象还停留在椰风海韵,那你真的“out”了。2009年,海南启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11年来,海南重点打造了108个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23个村寨被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5个村寨被命名为“海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走进昌江特色村寨,感受少数民族的古朴风情,新海南带你寻找“世外桃源”,解锁海南全新出游体验!

清晨,走进排岸村,绵延1.6公里的木棉红美不胜收,“火车木棉红”景观更是一绝。如果不想走太远,那就沿着村里的木棉栈道走一圈。木棉花开恰逢春来,木棉树下,勤劳的黎家人俯身插上秧苗,木棉稻田,花红稻绿,好一幅琼岛春耕图。

海南:走进昌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建成108个特色村寨
田野与木棉花,昌江排岸村风景如画。记者 姚皓 摄

走累了,不如停下脚步,到村口的小广场上,牵起黎家阿哥阿妹的手,跳一支欢快的竹竿舞。手脚笨拙也没关系,开心最重要。

离开排岸村,驱车赶往尼下村,一睹尼下码头的“江畔木棉”。站上超大观景台,可见昌化江畔峰峦叠起,对岸的木棉红一览无余。如果清晨到此,薄雾萦绕,登船穿越薄雾,泛舟游江,两岸巍巍青山,宛在画中游,你也成了江上一景。

海南:走进昌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建成108个特色村寨
尼下码头的“江畔木棉”。图片来源:昌江融媒体中心

上了岸,亲手制作一个黎族陶罐,感受原始的制陶技艺。听一首山歌,年轻歌手正唱响黎乡。

都说昌江木棉有“三景”,宝山村的“梯田木棉”踞其首。霸王岭脚下,梯田层叠,红棉成片,层林尽染,是春非秋也。

海南:走进昌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建成108个特色村寨
宝山村“梯田木棉”。图片来源:昌江融媒体中心

告别宝山村,挺进霸王岭的腹地,寻找一处秘境——王下乡。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路过雄险奇伟的“十里画廊”,拜访可容纳万人的“皇帝洞”,看大自然如何编织壮丽无比的天然画卷。

深山藏王下,黎花三里寻,隐藏在深山的特色村寨也别有一番韵味。

制陶图、织锦图、舂米图……一里“诗里画里”三派村把黎家生活画上墙,俨然“流动的黎族文化博物馆”。行走其中,处处是景观,每一面墙都有故事。

海南:走进昌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建成108个特色村寨
三派村民宅景观。记者 姚皓 摄

海南:走进昌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建成108个特色村寨
三派村民宅景观。记者 姚皓 摄

海南:走进昌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建成108个特色村寨
三派村民宅景观。记者 姚皓 摄

海南:走进昌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建成108个特色村寨
三派村民宅景观。记者 姚皓 摄

二里“时光里”洪水村群山环抱,黎族居住文化“活化石”——船形茅草屋保存完好,让它带你穿越时空,感受时间静止。

在三里“酒里歌里”浪论村,坐在牛皮凳上,和年过九旬的黎族阿婆手舞足蹈地聊天。夜晚,热情好客的黎家人燃起篝火,备好长桌宴,犒劳远道而来的客人。喝着山兰酒,吃着竹筒饭,唱起黎家歌,黎家人拉上客人,绕着烧得正旺的篝火边唱边跳。这注定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夜晚。

海南:走进昌江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建成108个特色村寨
浪论村夜景。图片来源:昌江融媒体中心

从地处偏远的贫穷山村到美丽乡村建设的“标杆之作”,昌江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不仅让百姓吃上了“旅游饭”,还把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谱写了民族团结、携手与共、齐心协力奔小康的奋进之歌,绘就了新时代“山海黎乡大花园”的壮美画卷

 海南:已建成108个特色村寨

2月24日,海南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昌江召开。与会人员深入调研了昌江排岸村、宝山村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并在王下乡浪论村召开会议,深入探讨建设成果及经验。

记者从会上获悉,海南从2009年开始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11年来,共投入建设资金14.77亿元,重点打造了108个各具民族特色风情、有效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山清水秀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有23个村寨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5个村寨被命名为“海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海南省民宗委经济科技发展处一级调研员胡莲告诉记者,海南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呈现特色产业培育成效初显、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卓有成效等趋势和亮点。

凭借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民族旅游、民族传统工艺品、特色种植养殖等依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产业纷纷崛起,特别是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有效带动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如昌江王下乡的“黎花里”文旅项目,重点打造了三派村、洪水村、浪论村三个村落,被誉为“海南香格里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打卡”。

在建设过程中,海南还采取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措施,保护民族文化、传统民俗、传统节日活动以及特色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