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型升级:这里的“庄稼人”是农民,这里的“载体”是农业特色小镇

本文隶属:01.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第63/90篇)

中国人,要想“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仓装的满,还得靠庄稼人来干。只要载体落的好,就能发家致富,解决温饱。

这里的“庄稼人”,是农民,或者新型职业农民。这里的“载体”,是农业特色小镇。

农业转型升级:这里的“庄稼人”是农民,这里的“载体”是农业特色小镇 过去的70年,农民群体一直在做贡献,前30年是工农业剪刀差,后40年是城乡土地剪刀差,这两大剪刀差帮助一部分人,积累了所谓的第一桶金。

当下,是时候反哺农民了,如何实现城乡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城乡土地一体化,让农民成为有产者,是未来5-10年一个非常重要的焦点问题,也是启动国内大循环、搞好需求侧改革的重要方式。

农村土地,要逐渐资本化、市场化,农民群体才能成为所谓的有产者。

农业转型升级:这里的“庄稼人”是农民,这里的“载体”是农业特色小镇

不管是农耕地,还是村集体建设用地,还是宅基地,必须在一定的载体上,才能释放它们的价值,而且还要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

农业特色小镇,成为主角,最佳的载体,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主战场。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作出重要部署,把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作为明年的重点任务之一,为保障粮食安全,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指明了着力方向。

主角就要派上用场,大力发展农业特色小镇,不仅能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还能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成为种子“芯片”的试验场。

农业特色小镇,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之一,也是最佳载体。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搞好需求侧改革的经济新常态化下,农业农村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将从农业特色小镇的定义、形态特征、规划设计要点及策略、建设意义来入手,打开认识农业特色小镇的新视野。

农业转型升级:这里的“庄稼人”是农民,这里的“载体”是农业特色小镇

一、农业特色小镇定义

农业特色小镇是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结合绿色生态、美丽宜居、民俗文化等特征,打造具有明确的特色农业产业定位、农业文化内涵、农业旅游功能的“宜居、宜商、宜业、宜养、宜游”的新型现代农业发展空间平台。它是通过整合农业、城镇、科技、文化、创新等要素,构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农旅双链协同发展的综合体,以新理念、新机制、新载体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平台,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

、农业特色小镇形态特征

彰显特色农业

农业特色小镇就是立足农业主题,发挥各地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独特魅力,运用现代产业理念打造大农业的产业形态。

融入文化元素

农业特色小镇可以依托农耕文化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传统农耕技术与生产工具、农耕习俗、格言谚语、乡村文学做体验式旅游开发和展示。

兼具旅游功能

农业特色小镇的旅游功能往往通过体验式采摘、观赏休闲、度假旅游、健康养生、商务会议等形态展现,旅游功能的开发,会涉及旅游产业的“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

基础设施完备

农业特色小镇水、电、气、暖、网等一应俱全,还需要有与现代生态农业相匹配的生产设施。同时,配置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设施。

环境和谐宜居

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建设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空间布局与周边自然环境相协调,镇区环境优美,干净整洁,土地利用集约,小镇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协调。

农业转型升级:这里的“庄稼人”是农民,这里的“载体”是农业特色小镇
、农业特色小镇规划要点

1. 选址

农业特色小镇的选址,直接决定了小镇的“特色”所在。通常需具备以下条件:

一是位于城市周边。一线城市,车程在1小时之内;二三线城市,车程在半小时以内为宜。

二是农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有相对充足的可流转土地。

三是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可挖掘的自然资源、历史人文、特色产业等条件。

2. 产业

以现代农业中的规模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为核心构建农业产业体系。

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藏粮于技,就是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成为农业“芯片”的最佳试验场。优质高效、低耗低排、高效绿色的粮食生产方式,从供给侧看是提高农业附加值和农民收益的必由之路,从需求侧看是满足人民对食物高质量需求的必然选择。

最好,当地拥有比较独特的农林牧渔产品。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形成的风貌具备构建良好景观的条件。同时挖掘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等,形成特色小镇的辅助产业,构建特色小镇品牌。

3. 社区

田园社区的首要目标是成为城市居民的第一居所。要建设适于社区居民与农民间交流的空间,打造市民农园是社区居民和农民最好的交流空间和手段。从生活服务、健康服务和快乐服务三个方面构建田园社区服务体系。

4. 配套

要按照宜居城市标准进行农业特色小镇的配套设施建设。除道路、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物流、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外,重点完善社交空间、休闲娱乐空间、健身设施和文化教育设施建设。尤其在教育和康养等方面,应形成亮点。

5. 景观

景观建设以满足居民需要为主,兼顾游客需要,因此不一定需要按照3A级景区的标准建设,更多的应该考虑实用性。可以通过挖掘当地的特殊历史人文特色,形成强吸引力的地标性景观。

6. 农民利益

农民是农业农村发展的根本力量,一定要体现出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在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利益保护是重中之重。要通过提供合理用地补偿、土地租赁、企业入股、提供就业机会、提供培训和良好社会福利等手段,确保农民利益得到切实的保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效调动原住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推动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力。

7. 政策机制

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未必一定是建制镇。因此要在用地指标、审批和管理权限方面寻求创新和突破。同时,农业特色小镇的开发,一定要采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政府仅负责政策和规划支持,具体的运作,要由市场化的企业主体来进行。

四、农业特色小镇策划、设计策略

目前,单一、平庸的(农业规划旅游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产业规划等)规划思路,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大多数地区的农业特色小镇,在城乡融合化改造中呈现出规划模式化、功能简单化、特色模糊化、景观(面貌)单一化的规划结构。时下,必须,多规合一、找准定位,操控全盘,采取跨界融合的思路,给农业特色小镇的开发,寻找更多的理由,侧重强落地性。

策划上:追求极致,寻找特点,包装提升成为卖点,颠覆的创意,建设为爆点,形成品牌,打造成独立“IP”的农业特色小镇。然后,靠”IP”来带产业(农林牧副渔)等,一二三产业融合来发展。

规划上:保持特色、民俗风貌、独立性,融合国土空间规划、旅游规划、产业规划、组织规划、治理体系规划,同步进行,综合现代科技技术,谋求差异化,数字化、智能化渗透到农业特色小镇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设计上:建筑设计,整体空间、建筑布局和风格,将文化融入进去,营造建筑风貌特色,建筑质量,要体现工匠精神;景观设计、环境风貌,不仅需要有创意的大地景观,还要将艺术融入小镇风貌建设,还有土壤修复、水环境治理、生态景观营造等。

通过以上,跨界融合的策划、规划设计手法,通过新兴技术的加持打造,才能让农业特色小镇,永续发展,构建新功能,打造新产业。

五、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意义

一是农业是农民最熟悉的行业。通过高端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农民提高技艺,增加收入。同时,农业生产也可以成为社区居民和农民间交流的重要连接点,这是其他类型的特色小镇所不具备的突出特点。

二是通过高品质田园社区的打造,实现城市中产阶级改善居住品质的梦想,使农业特色小镇成为城市居民的第一居所,达到城市居民回流农村的目的。这些城市中产阶级可以用自己的经验、学识、专长、技艺、财富以及文化修养参与到乡村建设和治理,将城市文明和城市生活方式带给农村,重构乡村文化,自然而然地达到了要素从城市向农村流动的目的。

总之,只有大力发展农业特色小镇,才能“食为政首,粮安天下”。中国人,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端在自己的手里,碗里主要装的,还是中国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