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喜获“农业金花”培育成果
青岛是拥有众多工业品牌的城市,以海尔、青啤等为代表的“五朵金花”更是名扬四海。近两年,青岛市启动“农业金花”培育,在粮油、蔬菜、畜牧、水产品、食品等方面,培育出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合作的核心企业,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
小作坊蜕变为大企业
始创于1978年的青岛柏兰集团有限公司,过去只是一个加工芝麻、香油的小作坊。在董事长郭培正的带领下,柏兰村村民一起加入香油加工产业,先是研发出专门用于加工芝麻粉的设备,后又通过技术创新研发出百种新产品,如今发展成为一家年销售收入6亿元的现代化大型农副产品加工省级龙头企业。
截至目前,青岛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12家,年营业收入2300多亿元,农产品加工业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产业。在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青岛市引进、培育、壮大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市直接从事农产品加工出口的企业1700多家,产品出口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到50亿美元以上,占全国的7.4%,城市排名全国第一。
今年7月,青岛市积极创建中国(青岛莱西)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谋划布局“一核、四区、多点”,吸引一大批龙头企业、科研单位进驻,到2025年实现产业园总产值1500亿元,并实现产业园对全省、华东地区农产品加工的引领辐射作用,实现引导周边农产品加工业全产业链绿色高端发展,形成“国际一流、全国领先”的农产品加工产业格局。
全产业链开发使效能倍增
作为亚洲产业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兔业一条龙企业,青岛康大集团先后投资近6亿元,建设了4座现代化兔肉食品加工基地,形成了从良种繁育、标准化养殖、饲料生产、屠宰深加工到出口的全产业链体系。
从10万亩种植基地到“绿行者”品牌,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浩丰集团则实现了从种子到餐桌的绿色全产业链,满足了多种蔬菜的周年供应。
近年来,青岛市立足农业资源产业优势,因地制宜确定主攻方向,按照全产业链开发的思路,补短板、强弱项,推动茶叶、蓝莓、葡萄、胡萝卜等15条十亿级特色产业形态由“小特产”转变为“大产业”,推动粮油、奶业、生猪、禽肉等7条百亿级由“平面分布”转变为“集群发展”,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畜牧业2条千亿级产业链的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为“合作共赢”。
传统到新兴的转变
前身为镇办植物油加工厂的青岛天祥集团,曾经是传统粮油加工生产企业,通过立足科技创新,建立研发中心、专家公寓、企业文化展馆、花生博物馆,研发出独特的360°食品安全生产监控体系,扩大花生油产能,使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稳步提升。今年1-10月份,实现疫情之下业绩逆势增长,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3.49%,出口量连续多年在青岛同行业中排名第一。
在2020青岛创新节上,青岛海大生物集团上榜2020青岛高企上市潜力10强,作为生物肥料生产公司,海大生物从探索海藻生物肥料到赶超国内外行业水准,产品从单一到多元再到制造业单项冠军……伴随着农业供给侧改革、种植结构调整、农产品品质需求提升,海藻肥成为行业转型的新方向,海大生物进入“提质增效”的发展阶段,迎来了飞速发展期,在中国肥料行业发展变化的20年,实现了国产“海藻肥”的逆袭。
在青岛,众多农业企业通过把田间地头打造成“原料车间”,把加工流水线打造成“观光工厂”,把体验店打造成“现场制作”“线上销售”,农产品加工业的“腾笼换鸟”把二三产业留在农村,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留给农民,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领产业变革。
风劲扬帆正当时,“金花”领舞惠三农。新一代青岛“农业金花”企业,更以媲美青岛“五朵金花”为目标,引领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
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达36.0%
新华社北京12月2日电(记者班娟娟)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0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评价报告》在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数字乡村发展论坛上发布。报告显示,2019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总体水平达36.0%,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该评价工作由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会同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共同开展,是第二年发布评价报告。与上年相比,参与县域数量稳步增加、数据质量明显提升,共有2329个县(市、区)的有效数据参与评价,基本实现涉农县域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