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看是一只美丽的蝴蝶,近看却是一本装帧精美的书;翻开它,耳朵书、石头画、大海报……一幅幅出自孩子们双手的图画,真实展现了孩子们的视角。近日,一本《沂蒙田野实践》荣膺2020年度中国“最美的书”称号,并将代表中国参加2021年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为何一本儿童书会获此殊荣?背后有何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次暑期实践的成果
沂蒙,被称作“一片神圣的土地,一片红色的沃土”。《沂蒙田野实践》的故事发生在2018年夏天,书目发起人——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李艾霞老师带着9名大学生在沂蒙山区进行儿童艺术教学实践。这本图书是李艾霞、大学生与沂蒙山区22名孩子一起创作的产物。“教学成果超出预期。这一次的教学与我在学校中的教学相比,更像一场游戏,它轻松、开心,孩子们的求知欲与对艺术的热爱远超预想。这次教学实践中,我几乎将主动权都交给了孩子们。”李艾霞说。
说到“教孩子画画”,大家的第一反应是:老师拿着一个样本教孩子临摹,或是手把手教孩子们画画。“我们在教孩子统一形象之前,是否知道孩子们心目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呢?”李艾霞多年执教之后提出这样的疑问。于是,她开始尝试“减法教学”,将自己的参与度降至最低,打破常规教绘画的规则,让孩子们通过涂鸦、绘画、拼贴等尽情发挥天性,在自由的游戏中创作,激发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有的小朋友画了一个公主,大家就按照画中公主的裙子做成一条真实的裙子穿在身上,后面有翅膀,前面有大波浪,和一般的裙子不一样。孩子们画的蘑菇也被做成实体,填了棉絮,放在草地上,让大家立体地感受孩子们的视角。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被打破了,“教学相长”也在“沂蒙田野实践”间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盲童美育教育的探索
两年后,《沂蒙田野实践》被重新梳理,并以绘本方式呈现。这本图书的设计由多种形态载体汇聚而成,书中似乎能闻到自然的气息。书籍中,耳朵书、蝴蝶书、大海报、一封信……透明文件袋承载着艺术实践的全部成果。耳朵书为锁线装,封面设计来自孩子的手写字体与绘画;蝴蝶书为粘页装,被层层剥开的粉蝴蝶、苹果树、蓝天、土地,展现了儿童的秘密世界。
“回到上海,在整理作品的过程中,面对一幅幅图像、一串串文字,一次“拼贴”实践的想法强烈地敦促我,于是便有了——“家庭肖像”“公主家园”以及“山与海”。它们最终以一幅长长的画卷形式呈现。”李艾霞回忆,“在‘沂蒙田野实践’成书前,我有幸邀请到荷兰的影像学专家科林·诺登博思(Corrine Noordenbos)与意大利的书籍设计师菲欧伦扎·皮娜(Fiorenza Pinna)指导学生进行整合。”起初,几千张素材摊在房间里,面对庞杂的图像,学生们无从下手,Corrine帮助学生梳理创作的观念并找到实践项目的逻辑,使得照片形成自身独立的叙述,隐藏的逻辑和关联性在特定的排列组合中自行发声。
《沂蒙田野实践》在装帧和印刷上,花了很多工夫。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工艺就是“丝网印刷”,也就是在画面的表面做了一个UV起鼓图形,并在图文中灌入盲文,让盲人小朋友也能触摸。“这个工艺十分复杂,也是成书比较慢的原因,需要工人一个一个制版。”看上去泛黄的画面,用手轻轻触摸,便能通过线条的凹凸感受到图形的轮廓,“这也为日后盲人的美育教育做出探索。”李艾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