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把乡村民俗旅游课堂搬进山村,外国友人成了民宿首批住客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40/132篇)

大学教授把乡村民俗旅游课堂搬进山村,外国友人成了民宿首批住客
来自波兰的教师在定汪村体验村民自己酿的米酒

央广网晴隆11月13日消息(记者曹美丽 通讯员蒋攀)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把课堂搬进了村里,通过手机直播给远在北京的学生上课;两位来自波兰的国际友人不停用相机记录变化,还决定体验村里民宿生活。这两天,贵州晴隆定汪村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寂静小山村,因为艺术振兴乡村“火”了。

11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黄波在定汪村给远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上了一节主题为“乡村旅游与生态观光”的课。他用手机开直播,镜头逐渐扫过定汪村村口的“金铜鼓广场(名称待定)”、“葛汪之家”、“线衣社”、“阳谷早”、“布依情浓”、“跑店乐园”、扎染“有蓝”和“织梦坊”等特色节点,并逐一对上述案例进行介绍和研究分析。

大学教授把乡村民俗旅游课堂搬进山村,外国友人成了民宿首批住客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黄波正在通过手机直播给学生上课

“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里枯山水和我们传统意义上的不一样,村民把野花植入进来,这就是资源利用。”黄波指着村口一片景观分析道。在这个可观可感的生动景点上,他把农村资源规划的知识进行渗透并和学生进行了互动。

跟着黄波的镜头走遍定汪村后,远在北京的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们讨论开了。“我印象最深刻的微景观是‘有蓝’庭院,但是感觉整个院子暗处比较多,可以增加点亮丽的色彩。”经济学院的伍泓霏说道;有的学生看到“织梦坊”里的布艺品之后,建议可以和一些原创的品牌进行挂名联动推广……

“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探索,有两点我感触最深。一是社会科学的高校课堂应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新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二是通过引导大学生对新案例的探讨分析,为解决基层实践中的新问题提供新思路。”黄波老师深有感触地说。

大学教授把乡村民俗旅游课堂搬进山村,外国友人成了民宿首批住客
波兰客人和布依族绣娘合影

定汪村的变化,同样引起了两位国际友人的关注。今天上午,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波兰研究中心副主任Magdalena(玛格达莱娜)夫妇风尘仆仆来到了定汪村。一进村子,他们就被这个既保持着布依族原生态特色又充满朝气的村庄所吸引。线衣社、阳谷早酒坊、扎染庭院、布依情浓民宿……每一个节点,都深深吸引了他们的目光,他们停下脚步,不停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美好瞬间。

在定汪村第一家民宿——布依情浓民宿,他们被民宿主人罗运权的创业勇气所鼓舞,当即决定今晚就住在罗运权的民宿,深入体验布依族的生活。

据了解,玛格达莱娜夫妇均是浙江大学宁波理工的老师,一位主攻哲学,另一位是人类学专家,两人一直在追踪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团队“艺术振兴乡村”的实践项目,此前已撰写了多篇论文,向世界介绍在宁波实践的中国乡村振兴模式。

如今,艺术振兴乡村开始走向中国西部少数民族村落,这让玛格达莱娜夫妇很感兴趣。他们表示:这几天将深入村民家进行考察调研、面对面采访交流,以连载报道的方式,向世界讲述中国人民大学丛志强的乡建艺术团,培养与带领宁波葛家军奋战在西部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