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132/132篇)
- 就地取材的乡村木头创意景观!
- 如何打造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乡土景观及乡村文化?
- 心中若有爱:“乡村破屋”蜕变诗意家园
- 设计案例:苏州树山精品民宿示范区
-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创意是旅游引擎
- 案例:无山少水的平原地区也能打造高人气的乡村民俗特色小镇
- 农家乐、民宿、乡宿的区别与关联
- 乡村旅游中如何开发乡村民俗文化?
- 设计案例:某山林乡村民俗度假村
- 什么是乡村文化?主要模式有几种?其重要性有哪些?
- 某四季乡村民俗度假村的规划组图
- 呼唤失落的远古乡村文化 追寻中华乡贤国学孝德风尚
- 乡村旅游规划建设中怎样做好传统文化传承?
- 解读二十四节气中的农谚与农耕智慧
- 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与大智慧
- 某农耕文化主题之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案例
- 农耕文化园【农耕文化主题之休闲农业规划设计案例】
- 现代农业与24节气之关系疏离了吗
- 全国粽子流派地图出炉,终极解密“甜粽与咸粽之争”!
- 农村俗语解读:“秋败茄子似毒药,秋败丝瓜胜良药”是什么意思?
- 建设中的盘锦美丽民宿第1期,值得欣赏一下的田园民宿作品
- 乡村民俗游成为中秋节亲子家庭旅游新风向,带孩子出游要注意哪些问题?
- 淮安最美民宿,拥有田园般的风景,还有一个诗情画意的名字
- 德国乡村举办“南瓜节”,中国有自己的“南瓜节”吗?
- 清朝风靡一时的新型罪犯:采菇大盗
- 海内外专家学者天津研讨应对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
- 中国非遗“荣昌夏布”:苎麻产业带动近万农户增收!
- 对农业你真的很了解?这十个农业小常识肯定有你不知道的
- 春节,正值喝茶养生的好时节!
- 今日立春,谋春耕保供应,粮食蔬菜保障是防疫持久战的重要基础
- 品牌文化营销:如何让你的农产品更有文化?
- 河南惊艳!豫见樱桃沟夜游魔幻之旅,项目设计解析
- 安徽农民自建民俗农耕博物馆,郑州市民自创“农俗博物馆”
- 乡情研学游散文:乡土乡村短章
- 农业谚语:为什么说“白露水,赛砒霜,立冬水,似蜜糖”?
- 宁夏:农耕劳动健身大赛里的丰收喜悦与乡村变迁
- 2020“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座谈会暨美丽乡村艺术行活动”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
- 非遗文化:手工榨油技艺,坚守是为了更好的传承!
- 民宿、非遗、设计、新农人……它们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 大学教授把乡村民俗旅游课堂搬进山村,外国友人成了民宿首批住客
- 农业文化遗产研讨:传统农业不是落后的农业,需要现代农业科技武装提升
- 农业劳动文化活动:农民乡村趣味运动会,粮食秋收与挑拣茶籽劳动竞赛
- 第6批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启动,中国有哪些重要的遗产名录?
- 地方土种(乡土品种资源)消失将引发农业危机
- 高手在民间:“90后”乡村画家年收入20万元,让传统年画“萌动”网友
- 追寻传统农业文化的生态智慧,践行农业文化遗产的永续价值
- 为什么北方的农村大多都是平房?有什么讲究?
- 这里有个乡村沉浸式非遗实践基地,乡村经济和非遗碰撞擦出“爱的火花”
- 如何策划实施乡村旅游节庆活动?激活市场,导流游客,提升项目收益!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举行
- 研学劳动教育:世界级非遗文化“二十四节气”布贴画手工制作课
- 2021中秋节,多地开展庆丰收活动,开启农文旅融合新画卷
- 农民体育赛事:上海第2届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周,全国第4届农民体育健身大赛
- 鸡冠花的民间传说故事,与斗鸡活动及治病救人有关
- 西阳城蚕桑文化等21项入选第6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3年首发19个入选项目
- 截至2022年1月,我国拥有15项全球级及138项中国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 非遗文化进校园:积极探索新方法新途径新技术,让非遗在校园扎根
- 稻作文化:稻作农业历经数千年之久,是人与自然界动植物协同进化过程
- 安徽文旅厅调研红色美丽村庄建设工作,四川多举推动文化旅游促进乡村振兴
- 如何保护发展农业文化遗产:建立参入激励机制,以产业促推合理利用
- 农业文化遗产集自然,文化遗产与文化景观为一身,如何保护和发展?
- 新增三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福建安溪茶,赤峰游牧系统,涉县旱作石堰梯田
- 中小学包粽子劳动教育实践课来袭,附端午节活动方案
- 平湖市隐世田园乡村游:钟埭村→钟埭街道樱花里→沈家弄村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大会即将开幕,我国农业文化遗产数量居世界首位
- 海南:推出10大研学旅游线路,正式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定
- 湖北启动第3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湖南举办旅游景区讲解员技能大赛
- 吉林省首届乡村旅游节开幕,山西出台《非遗工坊认定与管理办法》
- 四川已建146家非遗工坊,广东发放600万元文旅补贴
- 山东推动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关于基层学校农耕文化的继承传播
- 辽宁不断丰富研学教育等新业态,云南出台十四五康养地发展规划
- 中秋节日传统文化活动:重拾童年梦想,亲子手工制作灯笼
- 重庆2022农民丰收节:策划实施“4+9+10+12+N”系列乡村活动
- 农业是基础!世界这么大,为什么农业非得诞生在这三处地方?
- 湖南澧县城头山:叹为观止的稻田灌溉遗址,体验浓郁的农耕文化
- 湖北启动第3届荆楚乡村文化旅游节,南昌举办2022乡村旅游风情月
- 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正式启动!自2022年起每年举办一届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庆元林菇共育系统”获认定,总数增至19项
- 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申报开启!抓紧申报,年底截止
- 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总决赛云活动启动,“美丽田园”摄影大赛圆满落幕
- 广西举行旅游民宿大会,广东江门描绘文旅乡村振兴画卷
- 润化美丽乡村文化建设,第四届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启幕
- 黑龙江2022冷水鱼·冬捕季启幕,1个冬钓大赛1个大典+N个湖区冬捕
- 安徽成功举办第2届农耕健身大赛,重庆秀山举办农特产品电商大赛
- 山西发布非遗旅游基地建设标准,江西开展首次元宇宙文旅推介
- 第7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开始申报,2023年3月31日截止
- 竹文化旅游项目设计方案:集观光,生产,研究,科普教育于一体
- 广东江门:结合本地资源开发研学活动课程,搭建文化传承桥梁
- 2023年货节来了!贵州,山东,湖南常德与怀化农产品年货节…
- 传承农耕文明,激发乡土文化活力:文化赋能乡村试点县申报通知发布
- 湖北,江苏,云南,甘肃…2023年春节期间旅游接待回暖向好!
- 浙江审议通过乡村旅游促进办法,湖南举办乡村文化旅游节
- 福建推进乡村休闲旅游精品工程,广东东莞南城深掘盘活非遗资源
- 研学:芝麻是一个非常神奇的植物!药用,油用,食用,工业用…
- 安徽:开展“校园非遗月”传承活动,大力开发旅游商品产业
- 人大代表建议设立中国乡村文化旅游节,甘肃省启动2023乡村文化活动年
- 宁波举办文旅融合非遗进景区活动,河北乡村振兴借力非遗工坊
- 鸭子的文化与童话故事:《鸭子潜水》《鸭子嘴巴》
- 湖北谷城县:快板特色传统文化进校园!拿快板打快板有什么技巧?
- 广西:生态旅游的特色优势明显,传统文化及土特产方面富有多样性
- 山西规划2030年建设千家乡村民宿,广东民宿协会发布明价诚信倡议书
- 乡村民宿:正在成为乡村旅游发展新亮点,山西打造1336发展格局
- 2023年再增4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梦呜苗寨开启非遗街系列体验活动
- 劳动工具节庆活动:展示农耕工具,传承农耕文化,弘扬劳动精神
- 2023评选过哪地的粽子最好吃?南方这8个地方粽子榜上有名!
- 壮族是这个地区的主要民族,壮族人有哪些传统节日及手工艺?
- 乡村工匠前景:浙江与四川印发乡村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推进方案
- 非遗文化:四川加大非遗权益保护力度,甘肃举办非遗传承人培训班
- 贵州:拓展非遗传承实践空间,出民宿划评地方标准
- 罗泉镇:一个从秦朝走来的千年古镇,一个孕育草根歌手的罗刹古镇
- 陕西举办乡村旅游发展现场推进会,海南启动自贸港咖啡文化节系列活动
- 内蒙古举办非遗数字论坛,孔子故里探讨研学旅行发展路径
- 如何申报乡村工匠大师?怎样申报非遗传承人?评选标准有哪些?
- 山西拟评选推荐55个乡村文旅带头人,河南开办农耕文化遗产申报培训班
- 案例:西安市蔡家坡村与云南鹤庆新华村的乡村艺术建设
- 辽宁启幕2023乡村文化旅游季活动,海南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结合
- 湖北省与广西贵港市:探索文体旅融合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效
- 安徽承办第6届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山西力推乡村文旅融合
- 江苏推进非遗项目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甘肃举办非遗保护发展论坛
- 全球最长寿地区居民的饮食秘密:紫薯作主食,苦瓜和纳豆做配食
- 中部四省启幕2023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江苏推进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
- 巴蜀非遗酿造技艺旅游品牌发布亮相,福建非遗闽味活动展开
- 大运河2023文旅游览会启幕,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展馆开馆
- 长三角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联盟:包括哪些省市?有何作用?
- 巴中市:激活非遗资源,打造非遗研学,开发精品研学线路
- 农业展览馆举办“非遗旅游”推介会,广西推进乡村文化旅游提质升级
- 如何挖掘乡村旅游的乡愁与灵魂:四个保留四个故事
- 挖掘乡村旅游项目“农耕文化”的12个设计路径
- 大别山农耕文化的抢救与挖掘
- 农耕文化农业体验园区项目设计案例.选
- 如何挖掘地域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 乡村文化如何融入乡村旅游规划项目中
摘要:乡村旅游是市民旅游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对于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传播民俗文化日益发挥着积极作用。在现代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深入挖掘特色的乡村文化,不断提升乡村区域的旅游吸引力。那么,乡村文化到底如何融合到乡村旅游规划项目中?有哪些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特色模式?
1、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全球约有3%的国际游客为乡村旅游者,并且乡村旅游正在以年均增幅6%的速度发展。具体说来,乡村旅游即为以乡村文化为产品核心的旅游,其凭借着清新的田园风光、恬静的自然环境满足了都市人远离喧嚣、返璞归真的情感需求。从文化的角度看,乡村旅游是一种依赖于乡村资源并感受和体验乡村文化的旅游活动,其“聚焦点”就在于乡村区别于城市的文化特性和本真属性。
1.1 乡村文化迎合了游客的心灵需求
陶渊明笔下祥和宁静的山水田园风情,如今是吸引城市人进行乡村旅游的重要因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已经成为一种乡村文化意境的典型,演绎成一种文化符号,产生着意味深长的旅游吸引力。基于对桃花源般理想境界的追寻、田园牧歌般的诗意抒发,乡村风土人情的感知,乡村特有的文化资源成为现代都市人青睐的乡村旅游活动和产品形态。正如有学者感言:“现代人已经不太需要去对抗饥寒交迫的窘境和其他有伤身体的危险,但却必须对付排得满满的日程、繁忙的交通、噪声、拥挤、竞争和其他人为的紧张情境。”环境恶化、金融危机、食品安全、生存压力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令都市人感到身心疲惫。乡村旅游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城市居民,许多人渴望返朴归真,融入自然、愉悦身心。乡村的自然与人文风情皆清新怡人,远离俗世的纷繁嘈杂,迎合了游客的审美需求,尤其是心灵需求。
1.2 文化传承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根本动力
乡村文化存在的形式丰富多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耕作方式,生态自然的乡村美食,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风情,这些乡村场景传递着迥异于城市的恬静意境,散发着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令都市人在新奇的同时又为之神往。随着乡村旅游模式的日益成熟和多样化,人们从单纯的观光欣赏到追求深度的体验,在参与生产劳作和民俗工艺的活动中习得农耕文化知识和乡土生活经历。正是在体验乡村生活和乡村文化的一系列过程中,人们对乡村再次形成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乡村生活方式传承和延续了传统文化的血脉精髓,这种延续也成为乡村旅游兴盛开展的先决条件。脱离乡村文化则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将无从谈起。因此,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驱动力。
2、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规划中的融合表达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适合乡村旅游的丰富农业资源,在乡村旅游规划中,如何表达乡村文化意义重大。
2.1 通过乡土建筑风貌展示乡村文化
在各个乡村中,其本土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直接反应了不同乡村的不同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目前,有的规划盲目要求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致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造成乡村特色文化的缺失。但是无论是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还是质朴自然的黄土窑洞,都是乡村人祖辈智慧的结晶。乡民祖居于此,乡土建筑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乡土建筑的改造与利用,应当充分听取乡民的意见,尊重其结构的特色和完整性。
2.2 通过乡村活动展现乡村文化
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应注意结合乡村人民日常活动进行设计,使得游客可以在旅游中参与到本土乡民的生活形态中去。例如,通过组织开展推磨、播种、收割、喂养家禽家畜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民劳作的艰辛;通过设计组织游客参与赶集、庙会等活动,让游客认识乡村贸易的民俗形态;通过组织游客体验如跳鸡、抬轿子、打水漂等游戏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村自然纯朴的休闲文化;通过设计开展乡村戏曲学唱、乡村艺人表演等文艺活动,让游客充分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去。
2.3 通过家族文化的传承展现乡村文化
在乡村中,宗族、家族氛围依旧十分浓厚,这就使得在不少乡村社会中,祠堂、族谱等文化传承之物依旧存在。对此,可以通过祠堂修缮、族谱修订等方式,将祠堂、宗祠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并设计成一个参观项目,使游客体验到乡村文化中“人”的代际和情感的延续。
2.4 通过乡民的参与彰显乡村文化之魂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乡民作为直接的文化传承和展示者,是最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前,部分规划将乡民迁出村落,让投资者入驻经营,殊不知失去了乡民的乡村也就丢掉了乡韵、乡魂。
只有通过乡民的积极参与,包括从事本土民俗表演、指导农事活动、教授乡村游戏等,以及提供有乡村特色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才能给游客以真实的乡村面貌,这也是乡村旅游须臾不能离开的魂之所在。
3、乡村文化旅游开发的特色模式
3.1 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并不是集中收藏展示文化,而是以文化遗产的“真”面目形象展示出来,属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博物馆建设理念。人们在这样的博物馆中可以认识到乡村文化的近似原始状态,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一些民族特色保存较好村寨的旅游开发,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优势的新型模式。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方式实现,早在1995年,我国就率先在贵州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此后,我国相继建立了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等16个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生态博物馆。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更好的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并将保存的民俗与旅游较好的结合起来,形成民俗主题旅游,让游客能亲身体验古老而传统的浓浓的民族文化。
3.2 新农村田园主义
在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理念和重新认识城市的功能,许多城市陆续开启了“田园城市”的构想。这种构想将乡村文化慢慢渗透到城市中去,为乡村文化在城市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虽晚,但现在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被誉为“新农村田园主义时代来临”。这种模式将乡村引入城市并用乡村文化来升华城市和提升区域综合价值,是一个兼带城市魅力和乡村情调的心灵处所,是一个家庭和工作以外的舒适的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的胜地。
3.3 永不落幕的庙会
庙会作为一种“活着的民俗文化”,将其应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中效果优异。①庙会应一如既往地将动态表演和静态展示常态化;②在庙会文化旅游中应积极传播最具民俗艺术性和乡村文化性的项目,如高跷、社火、锣鼓、龙灯等;③最为重要的是将参与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增加旅游者的美好体验,例如有旅游者加入表演的马戏、杂耍、舞蹈等形式。
4、结论
综上所述,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立足点和灵魂。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农业基础,发展集农耕文明、观赏、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