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的难点有哪些?如何破解?漳平市治理经验介绍

以福建省漳平市农村垃圾治理情况为样本,结合其他地方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情况,梳理和分析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的经验所得及难题所在。农村垃圾收集中转设施、治理资金、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村民环境意识等方面的不足,集中反映了农村垃圾治理的困难。可从提高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水平、削减垃圾产量、保障资金投入以及加强村民环境保护和治理意识等,进行难题破解。

农村垃圾治理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全球性的难题。从发达国家情况来看,普遍也是经历从无到有、从毫无头绪到依法依规的发展历程后,才能在农村垃圾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发达国家除了立法立规外,还会采取资金补助、科研补助、免税等形式,鼓励企业生产者研发资源回收技术,鼓励废物回收者收集处理垃圾,向居民收缴垃圾产生费、垃圾收集与处理费等,以及采取强制生活垃圾分类等措施,以达到生活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从我国情况看,随着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推进,近几年来,我国各地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不少地方的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成效明显,但农村垃圾治理毕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国农村垃圾治理整体上还远未达到理想水平,仍需要长久持续的推进,尤其在治理过程中要对深层矛盾问题加以破解。

本文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以福建省漳平市农村垃圾治理情况为样本,并结合其他一些地方情况,窥探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的现状,针对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难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破解建议。

一、农村垃圾治理经验的积累

近年来,我国各地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高度重视,纷纷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大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集中整治力度。比如,围绕“农村治水、城市治气”工作重点,对农村“脏乱差”现象进行全面治理,使村容村貌得以改善;再比如,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实施“河长制”,优化了人居环境,增强了居民环保意识。

福建省漳平市在“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开展中,在试点乡镇南洋镇、吾祠乡召开“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专题现场会,研拟《漳平市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实施方案》,继而在全市全面铺开。全市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积极投身“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全市乡村大都制定有关创建与维护环境卫生的村规民约;全市在乡村共配套保洁人员300多人,按乡乡镇镇有垃圾中转站的规划投入建设14个垃圾中转(处理)站;全市各乡镇(街道)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村(社区)骨干全部进入微信和QQ“漳平家园清洁·美丽乡村工作群”,时时交流、汇报工作信息和进展情况,形成“赶学比超”的良好氛围。通过有序部署、力量整合,漳平市“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取得一定效果,2017年全市验收并授牌“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示范村40个,全市初步形成了“党政重视、部门齐心、上下合力、全民参与”的声势氛围。

漳平市“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成果只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缩影,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还有更多地方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取得突出成绩,这些成绩为美丽乡村建设添砖加瓦,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奠定良好基础。综合来看,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经验的积累,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落实责任到位。为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多数地方城市成立了“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主要成员单位包括环保、农业、住建、水利、交通、教育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建立专门职能机构,整合力量,将责任细化到部门、岗位、人员,是农村垃圾治理的一条基本经验。比如,湖南省永州市政府依照“市指导、县落实、乡实施”的工作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分工,细化任务清单,实现项目管理化。

二是开展专项整治。围绕农村垃圾治理及村容村貌美化等工作中心,许多城市开展了诸如陈年垃圾清理、“牛皮癣”清理、停车秩序整顿、沿街立面整治、户外缆线治理、“绿化美化亮化”提升、垃圾分类试行等专项整治活动。在这些专项整治活动中,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有些农村选择村庄试点进行垃圾分类,这是达到垃圾源头减量、生态环境保护目的的积极探索。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为使得相关部门或机构的管理职能更好发挥,取得农村垃圾治理成效,还需要创新工作机制。比如,为达到联创格局,采取“镇—村—片—组—户”这样的网格化管理模式;为激励治理主体创先争优,施行工作分类分级考核制度,设立环境卫生“荣辱榜”;为调动保洁人员工作积极性,实施保洁员评优制度;为补充垃圾处理经费和强化村民环境责任意识,建立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等等。

四是健全保障措施。农村垃圾治理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所需保障是多方面的,各地在农村垃圾治理实践中不断构建得力的保障措施。在人力方面,发动全员参与,营造氛围,从领导到基层员工都增强责任、履行职责、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努力发挥群众主体作用,激发广大群众维护家园清洁的自觉性和荣誉感。在财力方面(包括对物力的解决),积极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并将农村垃圾治理费用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在监督考核机制的保障方面,对相关责任者、环境卫生考评对象建立分类分级考核制度或巡查督查制度。

农村垃圾治理是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农村垃圾治理经验的取得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夯实了基础,提振了信心,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农村垃圾治理犹有未竟时。

二、农村垃圾治理的难题与分析

(一)主要难题

1.垃圾收集和中转设施建设不完善

漳平市辖有2个街道、14个乡镇,26个社区、176个行政村。在漳平市调查发现,漳平市按照每个乡镇至少拥有1个垃圾中转站的要求,规划建设乡镇垃圾中转站14个,截至2018年12月,已建12个,在建1个,未建1个。乡镇垃圾中转(收集)站的数量和位置对于农村垃圾能否及时被清运并进而避免垃圾积压而言,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包括漳平市在内的我国许多地方城市,其乡镇垃圾中转(收集)站数量还是较少,而且较多还存在位置不合理,距离村民居住点太远等问题。有些乡镇只注重外在形象建设,对县乡干道边或乡镇主要街道边的垃圾收集比较关注,而对村庄内垃圾收集比较忽视,在垃圾中转(收集)设点上欠缺整体规划,这样极易导致村庄内垃圾收集清运既不及时又不彻底。垃圾中转(收集)设施系统的不完善,又会给边远乡村带来垃圾清运中转不便或成本较高的问题,这就进一步导致有的垃圾中转(收集)站投入使用率低甚至遭弃不用。可见,垃圾收集和中转设施建设的不完善会对农村垃圾治理构成阻碍作用。

2.资金短板现象突出

2010年,漳平市政府对农村保洁员配备和垃圾运输车购置出台管理办法,但几年过去,部分乡镇因财力问题,仍难以落实保洁员保障配套资金。漳平市虽然制定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但实际实施中仍会遇到村民抵触的阻力,全市176个行政村能够真正落实垃圾处理收费制度的只有南洋镇梧溪村新村建设点1个。种种现象表明,资金不足是农村垃圾治理十分现实而又困扰人的问题。

如果对漳平市农村保洁员工资及垃圾处理基本设施设备费用算一笔账的话,就更能看出资金压力问题。在漳平市调查了解到,地市、县市两级对每位农村保洁员各补助275元/月,合计550元/月,保洁员每月工资的其余部分再由乡镇财政予以补助,而每位保洁员如果是每周1至2次地将垃圾收集并运输到垃圾中转(收集)站,其每月工资就至少要1 500元。另外,调查发现,很多乡镇反映,按每500名居民配1名保洁员的配备明显不足,需增加保洁员,但如果额外增加保洁员或者在保洁上购买第三方服务,其产生的费用均要由乡镇自筹解决。按照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简称住建厅)要求,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个垃圾中转站或购置1辆垃圾压缩车,据了解,建成100 m2的垃圾中转站加上购置垃圾压缩设备,不含征地拆迁、水泥坪铺设及道路硬化等费用的话,至少也要60万元,而上级的补助资金只有25万元,补助之外还需的费用也都由乡镇自筹解决。调查发现,有些乡村从经济角度考虑,没有配备垃圾清运车,而要求保洁员自备,这样又造成保洁员难聘的现象,因为要么愿从事垃圾清运工作的无合适的运输工具,要么有运输工具的不愿从事垃圾清运工作。

3.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水平落后

在漳平市调查了解到,农村垃圾被收集运送到乡镇后,仍主要由乡镇采取焚烧和填埋的处理方式。截至2018年12月,该市在乡镇就地焚烧垃圾的有6个乡镇,在乡镇就地填埋垃圾的有4个乡镇,再将垃圾运送到市区处理的有4个乡镇。从更广地域看,类似这样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在我国许多地方的农村还很普遍地存在。目前,距离市区较近的乡镇可以将农村垃圾收集清运到市郊的垃圾填埋场,而对于偏远乡村来说,垃圾的处理就往往是就近集中焚烧或集中填埋了。然而,许多乡镇已经建设的大型垃圾闷烧炉由于设计或地理位置的不合理,又多处于停用状态,这就导致很多乡村特别是偏远乡村还很难摆脱垃圾集中填埋的传统方式。而事实上,垃圾闷烧和露天焚烧作为有污染的处理方式,已不受提倡。根据福建省住建厅关于2018年起农村禁止露天焚烧垃圾、暂停使用垃圾闷烧炉和禁止新建露天垃圾池的文件要求,漳平市现已停用垃圾焚烧方式。但是,如果只有填埋方式,按照漳平市当前的垃圾收集和清运速度,预计县、乡现有的垃圾填埋场5~10 a就会满荷。

更重要的是,应该看到垃圾填埋并不是农村垃圾处理可取的方式。不管是闷烧还是填埋,旧有的垃圾处理方式都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危害,现有的农村垃圾处理水平是亟需改进提升的。可以看到,农村的许多地方,自早以来就是选择洼地或者天然沟谷来作为村落简易的垃圾填埋场,未建设防渗处理、填埋气收集、导排等设施,且处理垃圾时通常是将垃圾整车倾倒和简单堆填,不覆土不推铺碾压,这便容易造成蚊蝇、病菌等大量滋生,产生恶臭。同时,填埋场里的垃圾不容易腐烂,有害物质会逐渐渗透出来,随着水流传播到附近或者地下水中去,破坏土壤和水质,严重污染周围环境。

加快科技应用和推广,提升垃圾处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是生态文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的需要。当前,农村垃圾处理技术水平落后的现状亟待改变,实现垃圾处理无害化、资源化无疑是农村垃圾治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4.群众责任意识强化工作艰巨

从短期来看,农村群众仍较习惯于旧有的生产生活方式,这使得农村群众普遍达到环保意识提升、垃圾处理习惯改进都会是一个困难而长期的过程。现实中,仍有许多的村民生活上为图“方便”,随意倾倒垃圾;仍有村民卫生习惯较差,不注意环境整洁形象维护;仍有村民对生产生活垃圾于环境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随意弃置、排放废物污水;仍有村民观念淡薄,把自己置身环保之事外。这也就使人们容易看到,农村的村道、溪河、沟壑、桥下等往往成为“脏乱差”的集中区域,一些卫生死角往往清了又污。无疑,农村中的“脏乱差”顽疾的存在不仅影响村容村貌,还造成土地被侵占、水源被污染、河道被阻塞等不良后果,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形象。而在“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开展过程中,也有部分村民公共觉悟仍不高,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低,只注重自家庭院的卫生,认为公共环境卫生整治是政府的事。由于农村居民是一个有着广泛性、多元性的群体,要达到农村居民普遍提升环保意识,仍需久久为功,这也就需要多渠道机制、长效机制的建立和推动,比如村民自律自治平台的搭建,乡(镇)村(社区)监管、考评、服务机制的完善,宣传教育方式的加强和创新,等等。

(二)关键点分析

1.科学规划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山地占我国土地总面积一半以上,我国农村人口广布于山区,这决定了我国农村居民居住分散和地理交通不便的特点。特别是南方农村,山地面积大,河川纵横交错,山岗盆地相间分布,地形地貌更为复杂多样,也增大了交通的不便。农村地理地形复杂,加之村庄和村民居住点星罗棋布,使得垃圾收运、中转的成本很高,农村垃圾的日产日清和及时处理存在较多困难。有的地方政府针对农村垃圾收运、中转问题采用第三方服务,聘请专业保洁公司收运垃圾,此外还在较偏远的村庄内聘用了本村人员担任保洁员,为有的村庄增强板车、三轮车、拖拉机等清运设备的配备,但毕竟由于村民居住分散和地理交通不便的现实,垃圾收运始终是任务重,耗时长,作业困难。有的乡镇因此并不容易聘到保洁员,或者有的保洁员在艰苦条件下并不能很好尽到责任,这些都导致农村垃圾未能及时收运的现象比较常见。可见,仅仅依靠人力物力的投入并不能很有效改变农村垃圾收运难的现状,最根本的治理方式还在于因地制宜地作出科学规划,统筹资源,集约发展,构建科学高效的垃圾收集中转体系。

2.科技支撑

经实地调查发现,我国农村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比较薄弱。首先,从垃圾填埋场来说,农村中由早期保留下来的垃圾填埋场较多达不到卫生环保要求,而要想在目前并不足的存量上增设垃圾填埋点,则又面临选址难的问题。其次,目前有些地方仍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还没有垃圾处理的专门企业,没有垃圾焚烧发电厂,没有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没有资源回收利用企业,等等。从广大农村来看,新兴科技在垃圾治理的转化、应用还很不足。在城乡建设领域和环保领域,尽快发展环卫科技型企业,不仅有助于农村垃圾收运压力缓解,也有助于达到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3.资金保障

一个地区财政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该地区农村垃圾处理的资金投入。从农村垃圾处理设施硬件建设角度而言,需要地方财政能给予更多倾斜。然而,在我国农村的许多地方,垃圾中转(处理)站和垃圾填埋场环保技术改造等基础建设的资金有不少缺口,垃圾清运设备日常维护、运行,以及垃圾分类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投入不足,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化处理站建设、垃圾太阳能堆肥房建设的配套资金不到位,资金的短缺必然制约各种设施的建设步伐,也导致了垃圾分类、运输、处理标准化程度不高。

虽然国家逐年增大农村环境整治的资金投入,但我国农村地域广,乡村数量众多,能申请到补助资金的乡村占比还是很小。为了垃圾治理,资金保障对于多数地方农村,尤其是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的地方农村而言,仍然是一个需要难中求进、不可弛废的问题。

4.村民自治

尽管“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在各地得到扎实开展,但群众自觉参与“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主动性仍亟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村民习惯于接受政府提供的服务,不认为自己应该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认为环境整治是政府的事。一些地方的村民在垃圾治理活动中处于被动的状态,这与村民自治还没有得到实质性发展有关。漳平市政府大力实施“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中,该市的大多数镇村积极响应,但也有的镇村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在承接上级安排的任务,对村民的宣传引导只局限于灌输教育,村民自治作用没有得到发挥。村委会和村民作为最重要的垃圾治理主体,本应通过自治机制、平台等形成垃圾治理的意识自觉和行为自觉,显然,如果缺乏了自治机制与平台,农村垃圾治理就易流为一方自上而下推动,另一方被动接受的状态。

三、关于农村垃圾治理难题破解的建议

(一)完善县级城乡垃圾治理机制,提高农村垃圾收集处理技术水平

我国农村垃圾治理要突出县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核心位置,充分给予县域治理的自主权。各地县域要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总要求,编制农村垃圾治理总体方案,做好专项规划,通过妥善布局和规划建设垃圾收集点、中转点以及无害化处理基础设施,试点“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城乡一体化垃圾分类处理和清运模式,构建城乡垃圾治理的长效机制。

在构建城乡垃圾治理长效机制中,要围绕垃圾收集处理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加大的工作重心,提高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技术的标准化和科学化水平。一是各乡村要健全配置并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要科学合理地设立若干标准化垃圾分类池。二是完善垃圾收集中转系统。除了加快乡镇垃圾中转(处理)站数量建设外,还要针对部分采取垃圾填埋方式的乡镇,以严格的环保要求推动垃圾处理设施改造。三是配齐专门的垃圾分类设备和垃圾清运工具。四是完善并落实农村卫生保洁员配备政策。五是出台奖补措施,鼓励企业加大新兴科学技术应用投入,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减量化处理技术的应用水平。

(二)多措并举,削减垃圾产量,降低垃圾清运成本

由于农村居民居住广布分散,垃圾清运成本和垃圾收集中转系统建设成本都比较高,这是我国农村垃圾治理的主要障碍。因此,降低垃圾收运成本势在必行。易地搬迁政策如“造福工程”等,解决了偏远山村居民生活困难的问题,也一定程度上解决垃圾清运成本高的问题,但更有效的途径还在于削减垃圾产量。垃圾产量的削减,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仅仅是企业生产技术调整能影响垃圾产量削减,从居民生活习惯、垃圾回收入手,也可以从源头上削减垃圾产量。

在农村居民环保生活习惯的普及倡导方面,首先可通过政策出台鼓励村民少用一次性产品,其次可试点进行垃圾分类,达到垃圾的减量化和资源化。针对垃圾回收方式,要突破“个体废品收购者—废品收购站—废品收购公司”的固有模式,探索垃圾回收率更高以及垃圾回收主体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通过建立镇村环保站或废品回收站,以及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品回收机制,加大对垃圾回收主体的扶持,鼓励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研发等,提高废品回收率,达到资源的重复利用,减少垃圾产量。总之,通过前端分类减量及终端分类减量,可充分实现废物和垃圾的资源化利用,大幅减少垃圾产量。

(三)多渠道筹措资金,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保障农村垃圾治理资金与资源投入

资金问题向来是农村垃圾治理的短板问题,它也是农村垃圾治理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因为,没有充足的经费,即使农村垃圾收运和处理的设施再完善,也难以长期运行下去。因此,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用活资金使用效率,保障农村垃圾治理的资金投入。

引入市场机制,探索垃圾处理产业化道路,加快环卫产业链的构建,可以缓解政府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在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模式上,主要是将垃圾分类处理、打扫清运、无害化处理等过程统一外包或者细分成独立模块,以公开招投标等方式吸引企业投入经营,政府负责制定服务标准,进行技术评价和质量监督,向企业购买服务,以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在这方面,我国一些地方做了些有益的摸索。例如,漳平市所在的地级市龙岩市依托福建龙马环卫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的优势,推进环卫机械制造业与农村卫生保洁服务业有机融合。又如,浙江省德清县探索出了由城乡环卫公司统一进行保洁、收集、清运、处理、养护的城乡环境管理一体化模式,浙江省永康市一些镇、村与农户签订垃圾清理和运输承包合同,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农村环境整治。

(四)不断增强农村居民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意识

农村居民是垃圾治理的主体,要让广大村民意识到自己是环境卫生治理的主人。因此,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做好宣传引导,以多种教育培训方式普及环保知识,提高村民自觉维护环境清洁卫生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党员干部要带动村民参与家园清洁行动,形成良好卫生行为习惯,相关部门要形成村庄、农家清洁行动考评竞赛的机制,开展相应活动,激发基层组织和村民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问计于民,吸引村民们共同参与到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来,在遇到诸如垃圾池、垃圾中转站或者垃圾焚烧发电厂选址与建设等问题时,要调动并发挥村民监督和参与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通过自治机制与平台的健全,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比如在村庄成立家园清洁行动理事会这样的组织,让民力民智汇聚,以推动环保宣传、垃圾分类和垃圾处理收费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特别是在推广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上,要通过院校、群团组织下乡“大手拉小手”的环保教育,通过村民自治组织与村民的良好互动,让村民在逐步引导和一定规约下,不断增强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意识,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浙江省桐庐县的“无保洁员村”创建有着十分突出的经验,该县这一创建活动推动村民自主做好垃圾分类,自主做好房前屋后卫生管理等,实现了农村环境整治由政府“推着走”到村民“主动干”的转变,成为民间环保自治模式的创新之举。

四、结束语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随着我国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国内一些地方形成一些突出经验。通过对福建省漳平市“农村家园清洁行动”的调查研究,以及对其他地方农村环境整治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人、财、物、技术、制度等都是农村垃圾治理中十分关键的因素,如果牢牢把握和调动这些关键因素,就能够取得治理成效,反之,则易陷入困境。当前,在看到我国农村垃圾治理成绩的同时,更要看到问题所在。要更加发挥治理主体作用,弥补资金短板,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科技,推动垃圾处理产业化发展,同时做好垃圾分类、垃圾源头减量、资源回收等,将农村垃圾治理引向深入,建设出环境整洁而又生态良好的美丽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