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部农博会,六省联动组织“名、特、优”农产品参展,推动中部地区农业品牌化发展,这是展示决战脱贫攻坚成果的窗口,也是农业品牌建设比拼的舞台。从兄弟省份农业品牌建设的经验中,我们能够认清应当坚守什么,又从哪些方面发力。
农业品牌崛起,靠的是什么?河南推出农业整体品牌“豫农优品”,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形成省、市、县梯次格局;江西用好“全国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基地试点省”这块金字招牌……“优品”“绿色”这样的标识,说明用过硬的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是农业品牌在市场站稳脚跟的基本要求。
如何应对市场变幻、消费需求的更迭,是永恒的考验和难题。安化黑茶红遍大江南北,由传统的边销茶,变身都市“白领茶”,获评中国十大茶叶区域公共品牌,正是顺应消费者从“吃饱”向“吃品质、吃安全、吃文化”等更高需求转变。山西瞄准人们对健康生活不懈追求的商机,抓住功能农产品备受追捧的机遇,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10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建设行动。
因时而变,因变而兴。过去注重数量,如今关注质量;以前是大订单、闷头生产,现在是个性定制、与市场精准对接。这些消费需求的变化,为农业品牌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
消费的递进,是生活观念的演进。中部六省,每个省都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光看茶叶,湖南有“三湘四水五彩茶”,江西也有“四绿一红”五大茶叶品牌,竞争优势何处寻?品牌间竞争的,不只是价格高低、包装美丑、渠道宽窄,而是对一代人生活价值观的理解。谁理解透彻,谁就更可能取胜。
农产品品牌不仅依赖于资源禀赋,满足日益多元多样的消费需求,更凝聚着农耕文明和匠心经营,可以进一步激发着消费者对于“农,天下之大本也”的文化自信。湖北挖掘深层内涵,用神秘而动人的故事,让武当道茶、瓦仓大米等农产品有了独特魅力和品牌溢价。这一经验启示我们,消费者既会为物质买单,也会为审美体验、情感价值买单。那些沉淀着如歌时光的农业“老字号”,若是不再死守“酒香不怕巷子深”,而是善于讲述筚路蓝缕的创业故事,诠释农业阔步挺进的品牌抱负,就能更好地争当下、赢未来。
对于新品牌而言,从“0到1”的跨越难走,除了更懂消费者的产品,还需要更轻便的营销。平江豆干成销售冠军,湘西五彩糍粑广受喜爱,近年来,我省这些“网红”农产品大爆发背后的“推手”,正是拼多多、淘宝等平台天南海北的用户触达、主播能说会道的花式“带货”。农业新品牌的打造和培育,或许可以摒弃求大求全的思路,从小切口入手,更精准地捕捉细分群体的诉求,进而卖力“吆喝”、垂直深耕,让更多乘着信息技术东风的后起之秀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