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距离福建屏南县1个多小时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座具有500多年历史的小村庄,名叫龙潭村。多年来,因为交通闭塞,人均耕地稀少,这里的村民只能外出打工谋生,原本1400多人的村庄一度只剩100多人留守,变成了附近有名的“空心村”和“贫困村”。
2013年,中国提出了精准扶贫政策,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因地制宜,实施精确帮扶。2017年12月,响应这一政策的号召,国家公职人员夏兴勇从福州市来到了龙潭,做了村里的第一书记。夏兴勇还记得他刚到龙潭时看到的萧条景象,村里120多栋明清建筑大多年久失修,只剩断壁残垣。“当时龙潭是一个省级的“贫困村”,有17户57个贫困人口。”
雨后龙潭村美景
担负着带领龙潭村脱贫致富的“重担”,夏兴勇和其他村干部们苦思冥想,精准扶贫中的“因地制宜”几个字启发了他们。龙潭村是一文化底蕴深厚的传统村落,那些明清老宅子虽然破旧,但别有一番风味。办法最终想到了眼跟前儿的这些老宅子们的身上。“当时我们是用了文创来助推脱贫的一种举措,开创了‘认领老宅’的机制,盘活废弃的老宅,让他们成为资产,除了脱贫也达到了传统村落的保护,让这些老宅发挥作用,提升它们的价值。”
夏兴勇口中的文创助推脱贫、“认领老宅”机制,是指由村委会牵头,先从村民手中租下那些闲置的老宅,再把这些老宅出租给一些从事文创相关产业的外来“新村民”。“新村民”只需要在15年的租期内支付每年每平方米3块钱的租金,约一栋一年仅1200元,并出资对古宅进行改造,就可以在龙潭长期定居、生活创业。“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的,有乡村情节、艺术情怀的人,他们来到龙潭,他把城市的先进理念,带到龙潭,比如在这里开了书店、咖啡厅、酒吧,给我们乡村带来了新的生活气息。”
这些从事“文创”工作的新村民们为龙潭脱贫致富带来了“第一桶金”。家住福州的李勇大哥去年来龙潭旅行,一发不可收拾迷上了龙潭的山水和老宅,因为厌倦城市浮躁的生活,他毅然决然辞掉了城市里的工作,认领了一座老宅,开起了名宿闲潭居,成了一名骄傲的龙潭“新村民”。“龙潭不是一个旅游的地方,龙潭是一个非常休闲的地方,这里有天然氧吧,我们整天喝的都是矿泉水,来这儿就是养生、休闲,在城市里待得烦的时候,来这里静一下,发发呆,再回城市里拼搏。”
和李勇这样“逃离”繁忙都市生活的中年人不同,24岁安徽姑娘韦聿告别熟悉的家人和朋友来龙潭村工作生活则是看重这里聚集起的形形色色的“怪人们”。韦聿说:“你看屏南(县)附近的这些村庄,虽然它们也都有山有水,但是它们就没有龙潭的这种氛围,缺少人。做文创村最主要的是引人过来,引入年轻人过来,没有新鲜的东西的话也留不住人。”
短短2、3年时间里,龙潭村就陆续吸引了李勇、韦聿这样有资源有想法的100多名“新村民”的加入。村委会一鼓作气,带领新老村民一起修建起了龙潭村公共文化空间、艺术空间及其他基础设施,村子面貌焕然一新。水到渠成,龙潭村开始走红社交媒体,成了附近县市居民必须来打卡的“网红村”。游客林小姐说:“我来之前也是知道它(龙潭村)是以文化、文创为卖点,过来之后,也是发现它能巧妙地把这里的建筑和新来的这些文化结合在一起,不会违和。”
有了游客们带来的人气和财气,村里57个贫困户顺利脱贫,一些村民甚至在短短3、4年时间内实现了“致富”。村里人均年收入也从2017年的七千多元增加到了2019年的一万八千多元。有了这样的成绩,夏兴勇和其他村干部们并不满足,在他看来,龙潭并不仅仅是要做一个让村民物质上“富”的景区,而是要成为一个让村民可以实现个人理想的中国新农村。“我们龙潭定位就不是一个景区,我是打造一个乡村新的生活社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乡村,但它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每个人都是有精神输出的,这里的人是互动的,不是像旅游去开商铺,只做自己的生意。像很多年前的农村,大家端着一碗饭,可以走家串户吃饭的那种社区。来这里的人和这里的原村民,他可以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
雨后龙潭村美景
安徽姑娘韦聿来龙潭村工作是看重这里聚集起的形形色色的“怪人们”。
龙潭村美景。
民宿闲谭居
民宿闲谭居内部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