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里种菜…都市农业的创意居然这么多!会是中国农业的新未来吗?

说都市农业是一种新模式,并不是说以前都市及周边不存在农业生产,它的新,主要是指经营理念、盈利方式上的“新”。所以,发展都市农业,既是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的改革,也是一种农业模式的创新。都市农业,既能够为城市消费者提供新鲜、优质的农产品,也能够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农耕教育的好去处,是近些年来在全国各地兴起的一种农业新模式。

那些比较成熟的都市农业模式

都市农业在有些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固定的模式,由于各个国家实际情况不同,世界上发展出了多种不同的都市农业模式。

在美国,都市农业主要是以提供高端、个性化农产品为主。我们知道,美国的大农场生产模式是高度产业化、高度标准化的,但这也带来了产品同质化、质量平均化的结果。而都市农业很好地弥补了大农场生产模式的这一不足。美国的都市农业模式,虽然规模普遍较小,但主要是通过种植个性化的、高端化的产品来打开市场、贡献价值。

在德国,都市农业被定位在了“观光旅游、种植体验”这一层面上。在德国的都市周边,存在着很多市民农园。市民农园的土地是政府提供的,每一个市民农园大概有2万平方米的土地。但是这2万平方米土地不属于任何个人,而是必须由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体,去共同承租。

摩天大楼里种菜…都市农业的创意居然这么多!会是中国农业的新未来吗?
农业观光园

这50户市民,可以平均分配市民农园的土地,在其中种植农产品,政府不会干涉种植的农作物种类,但是所有市民农园出产的农产品,均不得上市销售,只能自己享用,或赠送给亲朋好友。

市民农园模式在德国出现得很早。早在1919年,德国就制定了《市民农园法》,成为世界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1983年,德国修订《市民农园法》,其主旨转向为市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机会,使久居都市的市民享受田园之乐,经营方向也由生产导向转向农业耕作体验与休闲度假为主,生产、生活及生态三位一体的经营方式,并规定了市民农园5大功能:提供体验农耕的乐趣;健康自给自足的食物;休闲娱乐及社交的场所;自然、绿化、美化的绿色环境和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最佳消磨时间的地方。

由此可见,市民农园虽然不具备农产品商品化的作用,但是它依然可以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

在日本,都市农业则是农业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众所周知,日本属于典型的资源匮乏型国家。在日本,每一块土地都会得到高效利用,因此日本的都市农业就成为农业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的都市农业模式可以分为3类。

第一类是私人农场,这些靠近城市的农场,其实和其他农场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主要的作用就是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

第二类是市民农园。日本也有和德国类似的市民农园模式,主要供市民休闲、娱乐及体验农家生活,其产品主要为承租者改善餐饮结构。

第三类就是休闲娱乐性农业园。这类农园以提供农业观光、体验服务为主,以销售农产品为辅。

日本都市农业模式的特点,首先是土地高效利用。在日本,很多城市里大楼之间的小块土地也会被用来种植农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其次是直销模式比较普遍,与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的是,日本有很多农户可直接向消费者销售农产品,这种模式虽然“原始”,但是如果能够妥善管理的话,可以有效地缩短农业产业的链条,提高供给效率。最后,日本的都市农业不仅是盈利的农业项目,也和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紧密结合到了一起,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新加坡则努力将都市农业变成了一项高附加值的盈利性产业。新加坡不具备发展大农业的条件,它的所有农业生产都可以视为都市农业。新加坡的农业主要以现代集约型的农业科技园为主,通过追求高科技来实现高产值。目前,新加坡建有6个农业科技园,每个园内都有不同性质的产业,如养鸡场、胡姬花园、鱼场(主要以观赏鱼为主)、牛羊场、豆芽农场和菜园等,每个小农场平均占地2000平方米左右。

新加坡的农业园虽然面积很小,但是由于科技化程度比较高,产值也非常可观,这种以营利为目的的农业模式,为大都市发展的同时保留一定的农业生产力,提供了借鉴。

我国幅员辽阔,再加上不同城市的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所以,我国都市农业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景象。

摩天大楼里种菜…都市农业的创意居然这么多!会是中国农业的新未来吗?
北京农业嘉年华

在一些大城市的周边,出现了许多特色化的都市农业模式。例如在南京的溧水区,形成了规模化的特色草莓种植产业;在成都蒲江县,形成了猕猴桃的特色种植产业;在重庆荣昌,形成了特色养猪产业。

这些特色农业之所以能获得良好发展,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为它们“背靠大城市”“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了广阔的市场资源。以南京溧水的草莓产业为例。南京是一个拥有900万人口的大城市,所以溧水的草莓产业自起步之初,就主要用来供应南京市场,完全不愁销路。后来,随着当地的草莓种植规模越来越大,成为全国知名的草莓产地。在占据了规模优势之后,它们的销路就可以进一步向全国辐射,从而成为一个发展迅速、规模效应明显的草莓产地。

在一些富庶、精致的城市周边,出现了许多以“农业游”为主的都市农业模式。例如在苏州周围,涌现出了一大批农业小镇。与农家乐等初级农业游模式相比,农业小镇模式的产业化程度更高、管理水平更先进、盈利能力更强,成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都市农业新模式。

除了以上都市农业的模式之外,我国还出现了“城郊定制化农田”“儿童农业游乐园”“农耕文化体验园”等众多都市农业的新模式。其中有些是由国外借鉴而来的成熟模式,也有本土化需求所推动的创新型模式。都市农业,在我们身边悄然发展开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都市农业还有哪些新探索

以上介绍的,都是国内外比较成熟的都市农业模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一些新的农业需求不断涌现出来,都市农业想要不断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探索和发展。当下,关于未来都市农业的发展方向,很多人提出了一些全新的设想,例如垂直农业、银发农业等。

垂直农业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迪克逊·德斯帕米尔提出。这一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在由玻璃和钢筋建成的光线充足的建筑物里,种植本地食物。

德斯帕米尔认为,到2050年,世界80%的人口都将居住在城市中,届时全球人口总数将增至92亿。那时,城市规模的扩张,会不断挤压耕种用地,农产品的供给压力将进一步提升。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在城市的大楼里开辟农田”或许是一个好办法。

摩天大楼里种菜…都市农业的创意居然这么多!会是中国农业的新未来吗?

在他的设想中,垂直农业将采用无土溶液栽培方式,利用城市的污水处理系统,为农产品输送水分和养料。而且,由于垂直农场本身就在都市,可以直接运往有需要的地方,从而节约运输成本,并减少运输带来的污染。它的重点和难点是,将现有的城市体系和农业体系有机地结合到一起,实现资源互补,提高资源利用率。

垂直农业听起来似乎有些遥远。但实际上,在新加坡等地已经开始了初步的实践——他们在设计某些大楼的时候,就提前考虑了将“农业系统”植入到现代建筑中的可能性。例如EDITT大厦,这是一座高26层的大楼,在设计图纸中,这座大楼外立面一半的区域都可以种植农作物。同时,为了给农作物提供资源,大厦还设置了雨水收集系统、中水系统等环保技术。

在美国,一家叫Aero Farms的公司也开始构建垂直农场。只不过,他们的垂直农场就是一个坐落在大楼里的农场,只种庄稼不住人。为什么要专门盖一栋楼种庄稼呢?一是因为这样可以缩短农产品种植基地与消费市场的距离,虽然增加了建筑成本,但是从长远来看,节省了许多物流成本。二是在大楼里种植庄稼,可以突破季节、环境的限制,实现高产量。据报道,该垂直农场每年使用22种作物进行轮种,而且可不分季节连续作业,每年可产90万公斤食物,比户外农田产量增加75%,耗水则可减少95%。

此外,像中东这类高度缺水、干旱,但又非常富有的地区,也已经开始策划建设垂直农场。

现在,很多老年人在退休之后,都曾经萌生过“归隐田园”的想法,在城市周边为老人提供银发农场,恰是满足了他们这方面的需求。所谓的银发农场,指的是专为60岁以上的退休“银发族”开辟的都市农业新模式。目的是给高龄化社会中日益增多的银发老人提供一个距离都市不远的“世外桃源”,既能够让他们在晚年时安享健康生活,又能够继续方便地享受城市中的服务和商品。

除了垂直农场、银发农园等都市农业的模式构想之外,还有人提出了“农村留学”、精确农业、社区农业等未来都市农业模式。可以预见的是,将来都市农业一定会获得一个比较长期的发展机遇,在肥沃的“机遇土壤”中,都市农业一定会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高超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