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劳动教育:幼儿跨领域综合教育的法宝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126/281篇)

劳动教育是培养幼儿劳动态度、习惯和能力的重要方式。当前幼儿园中劳动教育缺失,因此基于STEM教育项目,我们以工程劳动为切入点进行幼儿园劳动教育实践。我们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理念,即劳力与劳心结合,注重劳动过程而非结果。工程劳动教育具有创造性,聚焦真实问题,调动多学科知识,以工程设计为核心解决问题。我园利用丰富的户外环境和资源,将工程劳动教育分为五大类别,整合园内外及家长资源,提供适宜的材料和学习环境。在反思调整中,我们依据幼儿意愿和兴趣,结合指南要求,研判项目内容的适宜性,并搭建项目框架。

工程项目劳动教育:幼儿跨领域综合教育的法宝

在学习思辨中明晰工程劳动教育方向

开展劳动教育,首先要明晰幼儿劳动教育的理念。我们认为,劳动教育是劳力基础上的劳心,是人生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经历。幼儿园劳动教育是一种游戏化、趣味化、综合性的学习,幼儿在一次劳动中可以学到多个学科的知识,幼儿园里的劳动不能太多地关注最后结果,而要更加关注劳动的过程,把更多的发展机会还给幼儿。

那么,工程劳动教育的特质是什么呢?幼儿工程劳动是面向物品的劳动方式,需要幼儿积极思考、勇于尝试,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工程劳动教育的特质是,在真实情境中开展的聚焦真实问题,注重动手实践,调用科学、技术、工程、科学等相关学科,以工程设计为核心,以发明创造为主线,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够获得计划、合作、数学与科学认知、艺术等多方面综合性的经验,是跨领域的综合教育。

我园户外环境宽敞,自然资源丰富,有木工房、建构室等专用活动室,丰富的劳动空间能创造和拓展更多的劳动机会。自2015年以来,我园成为江苏省STEM教育项目试点园,积累了相关的实践经验。结合幼儿园环境和STEM教育项目研究的优势,为了充分体现工程劳动的特性,我们将工程劳动教育分为木工工程、建筑工程、水利工程、运输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五大类别。

工程项目劳动教育:幼儿跨领域综合教育的法宝

在开发整合中梳理工程劳动教育资源

工程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离不开资源的支撑,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大量的课程资源来源于生活,来自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由教师、幼儿及家长共同发现、选择和建构的,共同构成了课程的可用资源”。而教师需要具备的是,有敏锐的资源意识,努力成为课程资源的规划者、挖掘者、利用者。

用好园内资源。园内许多资源具有发展价值,能引发幼儿学习。教师需要善于引导幼儿发现资源、用好资源。例如,竹林里的竹子生长很茂盛,在一系列真实、有挑战的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测量竹子、合作砍竹子、分组锯竹子,探索用竹子制作各种晾衣架、暖棚架等,师幼共同发现并建构了适宜的课程资源。

开拓园外资源。工程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坚持室内和室外、园内和园外相结合的原则。教师考察幼儿园周边环境,拓展园外资源。例如,“搭建暖棚”项目组教师利用园外蔬菜基地资源,通过亲子参观蔬菜基地,给幼儿创造整体体验的机会,使幼儿在真实生活中获得关于暖棚的多样化经验。

整合家长资源。家长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重要的合作伙伴。为了让家园保持高度一致,首先,我们拍摄了《培养孩子的劳动力——家庭真正的富养》《工程劳动科普教育》等微视频,对家长进行理念宣讲。其次,吸纳部分家长参与课程审议,家长与教师多次沟通后,有助于形成更多的教育共识。最后,定期与家长分享课程故事,体验和感受幼儿的成长。通过多种策略,家长正逐渐成为课程的参与者。

给幼儿提供丰富的、适宜的材料,就是给幼儿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决定了幼儿将进行什么样的学习。我园的工程劳动主要是小组式、项目式学习。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采用项目资源和分类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梳理、挖掘资源价值。

在项目资源梳理方面,项目开展前,教师围绕项目挖掘可利用的资源,随着项目持续推进,课程资源需要不断丰富,为幼儿提供有力的支持。例如,木工工程劳动项目“做椅子”的课程资源,可分为劳动工具资源、劳动材料资源、劳动空间资源、劳动人力资源四大类别。其中,工具资源有物质工具——锯子、榔头、尺等,心理工具——探究、学习、迁移等;材料资源有各种木板、钉子等;空间资源有木工专用室、班级区域等,心理空间——充足的探究时间、愉悦的氛围等。

在分类资源梳理方面,基于班级项目,我们将四大类别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工程劳动课程资源库。例如,工具资源库,从建筑工具、木工工具、挖掘工具、搬运工具、种植工具、称重工具、测量工具、防护工具等类别,收集支持幼儿探究的工具。建筑工程材料库分为主要材料——砖头、木板、水泥、黄沙、稻草、瓦片等,辅助材料——工具包、雨靴、雨衣、放大镜等,绘本资源——《房屋和家》《建造一条路》《建筑工地上的一年》等。

在反思调整中探寻工程劳动教育途径

研判工程劳动项目内容。开展工程劳动项目,内容来源主要依据两方面:一方面在深度观察幼儿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幼儿意愿、劳动兴趣和生活需求;另一方面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结合主题经验,研判工程劳动内容的适宜性。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积累了各年龄段工程劳动项目内容。例如,木工工程类别,中班年龄段适合开展单面梯子、树枝椅子、简易椅子、栅栏等项目,大班年龄段适合开展双面梯、暖棚、靠背椅子、帐篷等项目。

搭建工程劳动项目框架。项目框架是教师对研究思路、内容进行思考的辅助工具,起着指引、导向作用。随着研究的推进,项目框架也在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首先,项目前思考预设式框架。教师和幼儿针对即将开展的项目进行讨论,倾听幼儿想法,收集资料,把幼儿可能会感兴趣、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罗列,师幼共同搭建预设式框架。其次,项目中调整动态式框架。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项目框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关注过程,及时将有价值的内容纳入框架,预设和生成活动相结合,使活动灵活、充满弹性、持续、深入,形成动态式框架。最后,项目后梳理思维导图式框架。教师运用两种颜色对生成和预设活动分类标记,清晰地呈现项目动态轨迹。

探索工程劳动项目样式。我们积极探索凸显工程特质的操作样式,尝试通过明确问题、初期尝试、设计制作、测试改进、成果分享5个环节推进,循环往复,迭代推进,呈螺旋式上升,直至问题解决。

链接工程劳动相关区域。为了弥补只有部分幼儿参与小组式工程劳动项目的局限,让更多幼儿能共同体验项目,形成共同经验,教师根据幼儿的关键经验,从技能、材料、模型等方面,师幼共同设计生成与工程劳动相关的区域游戏。例如,围绕测量、称重、锯木头、连接技能,生成测量区、称重区、木工区;围绕砖头、椅子、木条、树枝、泥巴材料,生成低结构游戏区。

在工程劳动教育实践研究中,我们发现,幼儿能尝试用工程思维发现并解决制作过程中的问题,获得综合性经验。教师也逐渐关注劳动教育过程,不断追随、解读、支持幼儿进行有深度的工程劳动项目。在此过程中,虽然我们收获了、成长了,但还需要深入研究,更好地满足不断变化的幼儿需要,满足社会对劳动教育的要求,让劳动创造幼儿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