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隶属:农村乡村产业融合(第15/188篇)
- 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特色产业链规划设计
-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补贴等16项农补在2018年将做调整!
- 广东组织申报2018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兴村强县示范项目
- 农业农村部:“互联网+农业”促进乡村振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甘肃省实施2018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行动,重点发展6类农产品
- 山西省2018农村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建设项目方案(附补助标准)
- 小土豆大作为:陕西榆阳入选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 第2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项目:扶持多少钱?有哪些融合类型?
- 山东省东营市:利津县打出农业产业融合升级“组合拳”
- 广东农业新闻:惠州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效初显
- 易俗河镇麦子石村:依托产业融合 发展休闲农业
- 五部门印发通知加快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建设,云上生产与网上销售
- “稻渔空间”产业融合,融出农业新天地,鱼蟹鸭游弋其间
- 湖北省有多少家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与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 当前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政策性对策
- 广州农业的乡村振兴特色路:科技硬实力+农旅软文化+多产业融合
- 海南儋州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共享农庄激发乡村振兴新动能
- 2021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农业产业强镇与现代农业产业园
- 创意文化+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关系与路径有哪些?
- 休闲农业是撬动县域产业链的新工具,怎么做好休闲农业产业链延伸?
- 巧用休闲农业的土地政策:农村哪些土地适合做休闲农业用地?
- 农产融合是趋势!国家公布2021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创建名单
- 这种创新的海船,既可智能化养鱼,还可海上旅游观光!
-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与“农文旅”融合发展研讨会举行
- 鹿鸣现代农业融合发展项目开工,柳林县拟设立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
- 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包含哪些内容?附案例说明
- 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问题有哪些?有何对策建议?
- 农业农村部:关于“乡村产业规划、支撑与发展建议”的答复
- 首个共同富裕示范区落地浙江,江苏印发促进农民共同富裕实施意见
- 村级集体经济的10种发展模式及案例,你们村集体采用哪一种?
-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任务在农村,农文旅融合发展是一条共富捷径
-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求紧迫,广东省发布新规划推动43项重大项目建设
- 特色农业怎么做?看看乡村振兴的“威海路径”与特色农业发展的“宣威经验”
- 将农业休闲与数字农业、科普教育有机结合,广州两大农业主题公园亮相
- 美丽乡村建设:“康县模式与江永县模式”给我带来的启示
- 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产融合项目“兴农撮合”活动,农业工程项目建设标准有哪些?
- 甘肃新型城镇化规划: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业园区及美丽乡村建设
- 广西:推动民族特色村寨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附2021乡村旅游重点村镇
- 农业农村部:拓展农业多功能,促进农村电商,休闲农业等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 国家发改委:浙江省创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经验总结
- 陕西省:发布15条冬季乡村游精品线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经验总结
- 年产值突破10亿元的“百合鲜花小镇”是怎样炼成的?
- 社科院等发布“数智乡村白皮书”,广东即将发布农业元宇宙时空代言人
- 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后,广西蚕桑后来者居上,2025年成为全国蚕桑强省
- 未来几年竹产业将迎来发展春天!国家10部委首次联合发文加大金融支持
- 光伏农业可达到万亿元规模,有哪些光伏农业项目及产品案例?
- 湖北省:培育特色产业,壮大龙头农企,树立区域品牌
- 青海省印发“十四五”乡村产业发展规划及脱贫攻坚成果实施意见
- 甘肃渭源县:光伏农业已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阳光银行”
- 国家林草局公布第二批(2022年)国家级林业产业示范园区名单,共59家
- 贵州安顺及粤西(湛江茂名):实施“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
- 河南划定2022年农业农村工作重点,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 湖南拟将建立网格化七级田长制,长春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
- 广西崛起千亿元林业产业集群,与国家林草局共建现代林业产业示范区
- 2022年中央1号文件:聚焦哪些乡村产业发展及乡村建设工程?
- 甘肃省:划定2022年三农工作任务,去年完成500个省级示范村建设
- 国家发改委:创新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机制,财政资金向农村能源建设倾斜
- 全国“十四五”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发展规划:七项重大工程行动是关键!
- 2022农产融合项目申报启动:5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40个特色集群,200个农产强镇
- 湖北新命名一批旅游名镇名村,宁夏全面实施乡村旅游“六大工程”
- 安徽凤阳县推进林旅融合发展,四川青神推动竹旅融合发展
- 三产融合,三变改革,三社融合: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
- 陕西文旅助力2022年乡村振兴工作,甘肃即将发布乡村旅游发展报告
-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关键环节 ,河南探索村集体经济新模式
- 重庆广阳岛农文旅融合变现生态价值,西宁新增20家星级乡村文旅游接待点
- 河北:成立品牌农业发展联盟,沧州市启动农业品牌建设3年行动
- 广东发布乡村休闲产业十四五规划,北京再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 广西五级田长制保障粮食生产,郴州在湖南省率先推动“田长制”
- 孟姜塬村桃园休闲农业:集休闲赏花,生态采摘,农事体验于一体
- 遵循四个乡村建设规划文件,这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值得参考借鉴
- 广西2021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40.55%,广东茂名发布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项目申报要注意哪些问题?
- 10年发展机遇期!各地林下经济区域布局展开!
- 中办国办:印发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 国际茶日活动在广东潮州开幕,探访平利县马盘山生态农业观光园
- 三园共创:重庆合川区力创国家粮油主导型现代农业产业园
- 国家储备林建设:广西推进项目融合发展,广元召开项目培训会
- 云南凤庆县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点,山西推进乡村产业发展转型
- 河北未来三年绿化美化村庄4000个,宁夏推进绿化高效示范管理
- 广西下发政策文件,农业奖补资金重点扶持这些产业方向
- 浙江启动首批林业固碳增汇试点建设,霍山县林下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 广东五级林长制体系:启动“林长绿美园”申报认定工作
- 陕西铜川构建林下经济产业体系,山东临沂编制绿化示范工程规划
- 吉林召开农产品进景区对接会,辽宁大连严打涉旅养老违法行为
- 浙江成立自然保护地联合会,湖南衡阳推进林草资源“虎威行动”
- 江西实施林下经济发展千亿工程,四川凉山发展森林康养产业集群
- 陕西特色产业:加强苹果与食用菌全产业链建设
- 福建三明全面推进“156”乡村建设:1个理念5项机制6个模式
- 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城乡融合发展上有哪些举措?
- 广西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湖南加快推进林下经济产业
- 9月30日前申报:“十四五”共创建300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示范基地
- 湖北沙洋3措施壮大花卉苗木经济,浙江长兴推进花木产业转型升级
- 三峡智慧冷链物流港项目启动招商:3大功能区,总建筑面积20万平米
- 广西召开林业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会,山东开展森林抚育补贴项目核验
- 山东组织开展自然教育科普活动,广西印发林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
- 四川绵阳:启动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工作,坚持山村造林兴业富民
- 陕西以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西安以研学产品推进青少年游学
- 广西油茶林:低产林改造成效明显,鲜果亩产量较2020年增长46.75%
- 贵州推进森林康养产业发展,安徽亳州探索林农复合经营模式
- 山西太行山推进森林“四库”建设,福建宁化推进森林康养业发展
- 山西省乡村旅游发展:开启露营旅游新业态,迭代升级创意节庆活动
- 发改委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指导意见》,农业品牌是重头
- 重庆巫山:深挖村镇特色,不挣钱的农家乐赚钱了 !
- 安徽助推国有林场转型发展,云南森林生态系统规划示范项目完成评估
- 淳化县:药食同源荞麦大健康产业迎新机,三产融合撬动县域经济优质发展
- 乡村振兴鹤壁模式:政府+社会资本PPP运营模式+国开行贷款
- 农业发展银行:各地政银企精准对接,为项目建设融资融智
- 山西成功举办第6届农村创业创新大赛,唐山开启“认养农业”新模式
- 云南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贡山县推行公司化运营,红河州推广“十法”
- 陕西命名19家自然教育基地,福建加快实施智慧林业“123工程”
- 江苏千亿农业重大项目全力开工,投资与贷款双管齐下促推
- 河南:国际(郑州)现代农业博览会开幕,“1+N”农民丰收节即将举行
- 四川启动首个生态银行试点基地,广西拟认领18万株乡愁树
- 重庆:拟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举行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
- 宁化县:创新林业经营模式,创新林农培训模式,创新林产种养模式
- 四川雅安雨城区力推林竹经济,湖南祁阳市建成4个水肥一体化项目
- G20二十国农业部长会议召开,贵港拟建68个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
- 福建泰宁推进国际化FSC竹林认证,湖南会同县启动竹林碳汇建设项目
- 广东印发森林旅游发展规划,重庆推进林业营商环境创新试点
- 让村民成为村庄规划“审议人,河南1.58万个村庄编制了村庄规划成果
- 长沙本月底举行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山西座谈共商预制菜产业发展
- 农业农村大数据公共平台上线,第3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案例发布
- 江苏省实施绿美村庄提升工程,辽阳市塑造休闲农业观光牌
- 八部门联合发文部署三农基建投资,四川省创立农业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 案例经验:湖北宜昌以林长制推动产业发展,一个小山村的林长制改革实践
- 我国十年农业旅游相关企业复合增长率为39.7%!
- 助农网红直播:带火德江沙溪乡乡村产业与黑龙江大米节农产品
- 新疆五年支持2850个村庄美化,湖北随县十年建设20多万亩油茶
- 粮食作物生态农场落户德州市,日本拟用农产品废料生产生物燃料
- “茶苗-茶园-茶企-茶师-茶市-茶城”链条融合,提高一片叶子的“含金量”
- 中国农业银行:运用数字金融服务“三农,绿色信贷业务突破1万亿元
- 四川实施乡旅发展“五大行动”,集中签约150个文旅招商项目
- 细分定位老年避暑游市场,探索“长包民宿”模式乡村旅游新路径
- 2022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湖北10地、重庆12个村入选上榜
- 预制菜:下一个万亿元级产业,人才短缺与食品安全问题凸显
- 湖北竹溪建成漆树基地13万亩,江西国有林场“二次创业”再出发
- 我国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概况;浙江研究康养项目数字化场景应用建设
- 国家成立生态农场建设专家指导组,14部门推动露营旅游休闲健康发展
- 丰都供销社5举措破解农业产销问题,玉林供销社4举措力推农村物流优质发展
- 农业品牌要培育更需保护,庆阳多举推进农业品牌建设
- 湖南新宁县:脐橙+农文旅融合创新发展铺就产业阳光道
- 《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发布,各级一把手主责乡村振兴8个方面
- 山东发布省域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路串景,抱团发展,创新突破
- 河北:开展“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两地获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 改革案例经验:会昌县乡村资产盘活方案及组织实施工作
- 云南咖啡产业:精品咖啡庄园,咖啡星村景象,咖啡产值超5亿元
- 乡村文旅融合发展:三项融合原则及四个消费新场景融合方向
- 数字经济,唯快不破!即时零售新风口,会给农业带来什么?
- 老供销开闯新天地!各地供销系统探索“数字供销”新模式
- 各地热建冷藏保鲜库:补齐短板,促进产销对接,增强市场竞争力!
- 盘活农村资产资源的“村投公司”来了,面临哪些痛点?如何破解?
- 安徽支持社会资本投资林业项目,贵州黔西南州提升林下经济效益
- 襄城区多举助力重点农业项目建设,汾西召开养殖基地建设推进会
- 河源开启互联网+全民义务植绿新模式,成都国家公园创新村集体资源管理模式
- 湖北宣恩:自然保护区与村集体探索生态产业共建共享共管之路
- 陕西拟建10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西宁培育20个“三乡工程”示范典型
- 昆明三年内将建300个森林乡村,陕西拟建100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 甘肃创建畜牧业6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武威农业增量连续9年居全省第一
- 2022年甘肃乡村旅游游客接待量近9千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265亿元
- 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以数字化赋能乡村产业,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
- 两部下发申报通知:2023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时间截至3月27日
- 安徽:滁州探索庭院经济新模式,明光成立乡投公司整合闲置资源
- 泸州纳溪区:多产业融合发展,多维度夯实品牌,多渠道兴村富民
- 富营养紫色大米:云南普洱市水稻老品种”开辟出新市场
- 2023年精品农业品牌培育工作启动,网红达人聚集湖北秭归卖春橙
- 2023中国茶叶博览会开幕,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超过1.5公斤
- 农业金融服务有哪些方面?上海这样创新农业金融服务
- 农发行推出27条促农举措,四川下发三级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 云南:保山昌宁县获称“中国甜笋之乡”,盐津县主推竹产业融合发展
- 元江县2023金芒果文化旅游节:三天实现旅游收入1.64亿元!
- 福建晋江市陈埭镇:探索乡村善治新路径,规划塑形重建“美丽乡村”
- 甘肃举办第4届农业科技成果推介会,四川发布15项农业重大技术推广计划
- 金融扶农:山西全省上半年涉农贷款余额增加1271.53亿元
- 种植黑糯鲜食玉米的产值翻倍,山西印发林下经济发展指南
- 我国当前农产品直播电商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怎样?
- 广西花费6千万元下派4千余名乡村科技员,科技特派员制度有效果吗?
- 广东惠州护航食品安全工作,广西上半年农产品进出口增长35%
- 湖南长沙启动旅游美食推广活动,文旅部公示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名单
- 天宁样板:培育城乡融合的乡村产业体,打造城乡融合江南水墨乡村
- 新疆花卉产业年产值6亿多元,云南花卉总产值2024年将达1480亿元
- 朱家湾村:入选世界级最佳旅游乡村,究竟有哪些特色亮点?
- 四川荥经斩获生态教育国际大奖,湖北五峰创新“林药蜂”融合模式
- 农业托管服务:安徽制定出规范合同范本,托管模式有哪些?
- 甘肃挖掘“甘味”农产品品牌影响力,青海2023年乡村旅游营收将达13亿元
- 福建选培乡村文化旅游带头人,湖南启幕冬季乡村文化旅游节
- 重庆拟打造100个农村互助养老点,湖北初步建成农村寄递物流体系
- 2024年农业产业融合项目申报指南,附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方案格式
- 湖北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任务,保障措施,责任部门
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政府关注的重点, 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侧重于美丽乡村的概念及内涵、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及难点。本文基于对不同区域30个县 (市、区) 的实地调研, 分析美丽乡村建设在政策和操作层面存在的问题, 剖析生产、生活和生态等层面存在的不足,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总体方面
从理论上讲,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 仅仅强调其中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全面的。但通过基层调研发现, 美丽乡村建设存在一个普遍现象, 就是重视基础设施、泥草房及危房改造等生活方面的建设和村庄美化、环境治理等生态方面的建设, 而对如何加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则重视不够。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推动。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之后, 各个部门都积极响应, 但调查发现, 围绕着美丽乡村建设, 不同部门都在推行本部门的行动计划, 造成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名称混乱, 如政府部门的“文明村”、环保部门的“生态村”、宣传部门的“生态文明村”、建设部门的“美丽村庄”、林业部门的“美丽林场”等。而且, 这些部门都在建设自己的示范村, 有的与美丽乡村示范村一致, 有的则不一致。当然, 这些部门推行的行动计划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或者与美丽乡村是相通的。
为了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基层部门都确定了牵头或管理部门, 但调研发现, 美丽乡村建设的牵头或管理部门也不统一, 有的地方是由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 有的地方是由农业工作办公室或农委负责, 有的地方是由宣传部负责, 有的地方是由城乡建设委员会负责。这就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如国家下发文件的渠道不顺畅, 监督检查的执行不力等。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部门推行各种行动计划, 建立各自部门示范村的一个原因。
(二) 生产方面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从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改善乡村治理机制等8个方面提出了推动农村改革的重点及方向, 为进一步推动农村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但调研发现,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由于生产方面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出现了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重点表现在如下4个方面。
1. 农村基础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日益提高, 一方面, 农业机械越来越多, 马力越来越大, 对田间道路、桥涵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另一方面, 由于缺乏日常管护, 田间道路、桥涵损毁日益严重。在2006年推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 村村通要求完成3.5米宽的通村路。由于当时要求基层资金配套, 很多地方由于经济实力不足, 都没有配套, 同时又要按照项目要求对通村路里程进行验收, 结果导致通村路质量下降。农村收入提高之后, 农村机动车数量激增, 同时, 随着土地流转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型农机具越来越多, 农村道路已经远不能适应农业机械发展的需要。
农田水利设施欠账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同时, 很多地方在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中重视灌溉设施的配套, 而对排灌设施重视不够, 一旦遇到强降雨, 就会发生洪涝灾害, 给农业生产带来危害。如, 黑龙江省的农田水利设施远远不足, 种粮农民因灾致贫的现象非常普遍。此外, 在一些粮食主产省, 缺乏大型粮食晾晒场地或烘干设备, 收获之后, 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 粮食会发生一定的霉变, 影响粮食品质, 导致农民收入下降。
2. 农业生产组织建设不规范, 没有发挥作用。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社, 引导规范运行, 着力加强能力建设。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 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 有关部门要建立规范透明的管理制度。”但在调研中发现, 存在两种现象。一是部分合作社的成立是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 在农业生产中并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一些企业或个人, 为了套取国家政策资金, 想方设法伪造财政项目资金要求的条件, 得到财政资金后不从事相应的工作。这种现象不是个别, 而是普遍存在。二是国家鼓励成立的千万元农机合作社, 效果没有达到预期。其中有两个原因, 其一是由于农户认为大型机械会带来种植成本的增加, 一旦遇到灾害还是不能保证经济收入;其二是个别地方规定, 大型机械不能跨区到农场作业, 一些种粮大户购置了大型农业机械, 却没有作业农田, 不但造成大型机械的闲置, 也给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
3. 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缺失。
众所周知, 自然灾害是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灾害, 特别是旱涝、冰雹灾害。在粮食主产区调研发现, 农民种植粮食的风险越来越大。随着土地流转工作的推进, 农民种植的规模越来越大, 必须依靠越来越多的贷款购置农业生产所需物资、支付土地租金, 付出大量利息。一旦遇到严重的自然灾害, 粮食颗粒无收, 农民将受到致命的打击。每公顷的阳关保险补偿还不足以支付土地租金, 农民就没有能力偿还银行贷款, 从而无法再贷款用于农业生产。可以说, 农民一夜之间从温饱走向贫困, 几年都难以脱贫。由于缺乏粮食种植风险的共担机制, 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受到一定挫伤, 越来越多的农民不愿再种粮, 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国家的粮食供应。
4.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步履维艰。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 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 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抵押融资。”实际上, 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难以推行, 原因有两个方面。其一, 农民不愿意。一些地方在第二轮承包土地时, 水田、旱地的划分不是按照面积, 而是根据土地生产率的高低按照一定系数折算的。但抵押土地经营权时, 金融部门按照土地承包证上的土地面积计算, 农民实际耕作的土地面积与承包土地面积之间差距很大。其二, 农户家庭成员不愿意。由于国家政策明文规定, 土地承包“增人不增地, 减人不减地”, 在实行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 没有土地的家庭成员不同意, 从而导致家庭矛盾,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社区的和谐。
(三) 生活方面
1. 美丽乡村建设的工程体系不完善。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 投资的主要对象是地面工程建设, 如村内道路、文化广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供电、村里路灯等硬件设施以及农民的泥草房、危房的改造工程, 而对地下工程, 如污水设施建设关注不够。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体系不完善, 可能带来一系列问题。
2. 政策制定中没有充分考虑“立地”问题。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相关政策制定中, 没有充分考虑落实政策时可能出现的问题, 导致基层实施过程中矛盾频出。调研中发现, 一些地方在推行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 只提出一些建设项目, 既没有资金, 也没有政策, 但对下级部门则按照一定的进度进行考核、验收, 由此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债务, 特别是经济实力相对比较弱的县市。此外, 有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其结果是许多基础条件比较好的村顾虑重重, 担心工作完成后不能得到奖补资金, 而不愿意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而基础较差的村则渴望加快美丽乡村建设, 通过贷款等方式, 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 结果未能得到奖补资金, 一方面增加了村级债务负担, 另一方面又导致了村干部与农民之间的矛盾。
3. 政策执行时引发的基层矛盾比较突出。
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 但在基层执行政策时, 出现了一些矛盾, 特别是由于泥草房、危房改造申报数量与下拨资金数量不匹配, 给相关部门、乡镇的工作造成极大的被动。如一个村上报了10户, 结果只拨付8户的补贴资金。如果当地政府为了平息矛盾, 采取均分8户补贴的处理方式, 一方面会导致8户农户不满意, 另一方面则会面临上级部门的纪检、监察部门的审查。如果不采取这种方式, 没有得到补贴的2户农户则会上访。
4. 基础设施的管护机制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 家庭分散经营替代了原有的集体统一经营, 农村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面对新的体制和机制, 过去已建成的基础设施如何管理和使用, 国家、集体和受益农户三者之间的责任和权利如何划分等, 都没有新的明确的具体规定, 导致基础设施的建、管、用相脱节, 管理维护主体缺位等诸多问题。同样, 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中, 也普遍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环保部门推行的集中连片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运输车、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等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备, 但由于乡镇、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经营管理呈现出有人建、有人用、无人管的情况, 损毁情况比较严重, 导致国家投资的浪费。
5. 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已形同虚设。
“一事一议”是指在农村税费改革的系统工程中, 原先由“乡统筹”和“村提留”中开支的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道路修建、植树造林、农业综合开发”有关的土地治理项目, 以及村民认为需要兴办的集体生产生活等其他公益事业项目所需资金, 不再固定向农民收取, 改用“一事一议”的筹集办法。“一事一议”制度起初执行较好, 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调研发现, 目前, 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形同虚设。许多村民存在“自扫门前雪”的心态, 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要求村“两委”解决, 而对自己没有利的事情则坚决反对, 从而造成事难议、钱难筹、工难派, 这一现象在农村较为普遍, 即使议成了筹措资金的难度也较大, 很难完成较大项目工程建设, 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步伐。
6. 各部门协调工作机制缺失。
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部门, 但彼此之间缺乏协调, 每个部门都选择自己的示范村, 从各自的业务出发实施相关项目, 可能这些项目并不是这些村最需要的。这种方式导致国家投资的分散, 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四) 生态方面
与过去相比, 农村人居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 不再源于单一的不当行为, 而是逐渐演化为生活、生产、生态三种不当行为的叠加。在生产行为方面表现为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杀虫剂、除草剂;任意排放规模化养殖的粪便、污水;任意堆放及焚烧农作物的秸秆等。在生活行为方面表现为农民任意堆放及排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在生态行为方面则表现为污染企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加速转移, 造成广大农村地区饮用水质的污染以及废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1. 化学投入品带来的污染日益严重。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 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我国农用化肥施用总量呈现出明显的增加态势, 且施肥强度有增无减。化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4146.41万吨, 增加到2012年的5838.85万吨, 增加1692.44万吨, 增长40.82%;其中农用氮肥施用量从2000年的2161.56万吨, 增加到2012年的2399.89万吨, 增加238.33万吨, 增长11.03%;农用磷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138.10万吨, 增长20.00%;农业钾肥施用量的增加量为241.12万吨, 增长64.07%;农用复合肥量增加1072.10万吨, 增长116.80%。从2000年到2012年, 农用化肥施用量增加了40.82%, 同期, 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了4.55%。计算结果表明, 施肥强度从2000年的265公斤/公顷, 增加到2012年的357公斤/公顷, 增长92公斤/公顷, 增加34.69%。我国化肥的利用率较低, 一般在35%左右, 其余部分则进入土壤及水体, 造成污染。
同时, 农药、除草剂、杀虫剂的投入强度也很大。统计数据表明, 我国农药使用量至2011年已达178.7万吨, 比2000年的127.95万吨增加50.75万吨, 增长39.66%。由于农村年轻劳动力进城务工, 夏季作物生长季节无法除草, 为此他们夏收之后大剂量喷洒除草剂, 一直到秋收都不再需要除草。此外, 农业生产中由于病虫害的抗药性增强, 投入的杀虫剂、农药剂量也日益增加, 最终导致土壤、水体的污染以及农产品品质的下降。
农用塑料薄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越来越广, 特别是在水资源十分短缺的西北地区, 农用塑料薄膜对保水保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随之而来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统计数据表明,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从2000年的134万吨, 增加到2011年的229万吨, 增加了95万吨, 增长70.90%。
2. 农药包装物污染危害越来越严重。
农药包装物 (特别是农药瓶) 等污染日益成为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重要部分。目前, 由于缺乏包装物回收制度, 农民在使用之后往往丢弃在田间地头或水体之中, 造成二次污染。一个农药使用量为2000吨的县, 如果农药包装标准为1斤/瓶, 则每年丢弃的农药瓶将达到400万个!如果包装标准降低为0.5斤/瓶, 农药瓶个数将翻番为800万个!2011年, 全国农药使用量为178.70万吨, 按照1斤/瓶的标准, 全国产生3.57亿个!
3. 农村规模化养殖场的污染防治措施严重缺失。
近几年来, 规模化养殖造成的污染明显呈递增态势。调查发现, 养殖场主大都关注如何提高畜禽产量和质量以及如何增加效益, 忽视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污水、粪便随意排放和堆放。一方面, 养殖场周边的水生态环境、土壤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另一方面, 周边空气环境也会受很大影响。在农村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方面, 有关政策难以“立地”。例如, 沼气池建设项目要求养殖场运行两年才能申报, 同时要为周边80户农民供应沼气, 这在广大平原地区还可以实施, 但在如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山区, 农民居住较为分散, 根本就不具有可操作性。
4. 农作物秸秆成为影响美丽乡村景观的重要因素。
农作物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 逐渐拓展到肥料、饲料、食用菌基料、工业原料和燃料等用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 各种农作物秸秆系数 (K值) 为:玉米2.5、小麦和水稻1.3、大豆2.5、薯类0.25。每一个作物品种的秸秆系数与它的粮食产量之积等于它的秸秆量。由此计算得到, 2012年我国农作物产生的秸秆量达到98 837万吨。目前, 我国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到69%, 有68 197万吨秸秆得到利用, 但仍有30 639万吨秸秆没有得到利用。由于耕作方式、农业机械等方面的不匹配, 农民对农作物秸秆还田的认可度不高。作为生活燃料的部分秸秆大多都堆放在地头、 (村内) 路边, 其余的则在田间焚烧, 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
5. 农村生态垃圾、生活污水成为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大难点。
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村生活垃圾问题日益严重, 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与过去相比, 农村生活垃圾成分越来越复杂, 包括厨房垃圾、塑料制品等, 垃圾产生量也越来越大。农民在丢弃垃圾时往往有一个习惯, 就是丢弃在房前屋后的河沟里, 久而久之这些河沟就成了垃圾堆放点。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研发现, 很多农村已经陷于生活垃圾的包围之中, 特别是遇到雨季, 这些垃圾随水漂浮。同时, 由于很多农民家庭都没有下水道, 生活污水则是任意倾倒在院外的路上, 或者与固体垃圾倾倒在一起。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呈加重态势, 成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有些政策要求的建设模式缺乏科学性, 如在黑龙江省推广沼气池建设, 就不符合该区域气候特点。此外, 在村内污水边沟建设, 仅仅用水泥板衬砌, 也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污水照样入渗地下, 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
6. 村庄绿化推行困难重重。
村庄绿化是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在推行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主要包括:一, 国家只提供绿化苗木, 但没有土地征用的补偿费用;二, 绿化占用耕地与耕地保护政策之间的冲突。
二、加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
根据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特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
(一) 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 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在政策的顶层设计上, 应从项目导向转向基层需求导向, 不是各个部门想搞什么就搞什么, 而是看基层究竟需要什么, 基层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否则基层矛盾会持续不断。同时, 应该根据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状况, 设计不同的发展模式, 不要全国一个模式。
(二) 统一管理机构, 规范名称
围绕美丽乡村建设, 自上而下统一管理机构, 便于推动开展工作;自上而下的各个部门推行的项目都围绕美丽乡村建设, 不要再设立一些其他名称。此外, 各部门之间应建立协调机制, 共同推动美丽乡村建设。
(三) 围绕农业生产,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随着土地流转的推进, 特别是在东北等粮食主产省份, 种植规模将日益扩大, 大型机械的推广势在必行。因此, 从国家层面, 加大田间道路、通村道路、桥涵以及晾晒场地、烘干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 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四) 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
要尽快建立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承担的粮食安全风险机制, 最大限度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首先, 国家应尽快加大对种粮大省的财政补贴力度, 提高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其次, 需要建立粮食安全风险共担机制, 确保在灾害之年农民收入不减少, 规避农民因种粮而致贫的风险。最后, 建立预期收益贷款模式, 设立阳关大厅, 减少农民贷款的中间环节, 节约贷款的额外费用支出。
(五) 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
美丽乡村建设中暴露的一些问题, 应及时解决, 确保不给基层政府、村集体带来经济负担。应将泥草房、危房改造资金整合, 对房子集中改造, 不再把资金分配到户;同时, 迁村并点应在泥草房改造之前, 否则会造成国家投资的浪费。这需要民政部门、建设部门、新农村建设部门等相互协调。
(六) 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
逐步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模式的创新机制, 克服重建轻管, 确保“工程建一处、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 明确管理主体和管理责任, 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技能。考虑到管护资金缺失, 建议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 加大对行政村的转移支付力度, 专门划分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的日常管护。此外, 在一些特定区域进行项目建设时, 应考虑增加部分投资, 如黑龙江省, 应考虑增加铲车或推土机, 冬季用于道路铲雪;空闲时对外进行工程施工, 增加一定的经济收入, 以弥补日常管护经费的不足。
(七) 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通过建立种植业、养殖业相互协同的产业体系, 发展循环型农业, 一方面可以减少规模化养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 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根据循环型生态农业原理, 在具有规模化养殖的区域, 构建以农作物生产为基础的生态农业产业循环体系, 实现种植业与养殖业的协调发展, 使养殖业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逐步建设高标准农田, 农作物秸秆为养殖业提供饲料, 实现区域内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产业之间的农业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同时, 也逐步减少化肥的投入, 进而改善土壤,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八) 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机制
制定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回收奖励办法, 提高农民参与的积极性, 发挥销售企业在农药瓶、肥料袋等包装物回收中的作用。以部分补贴的形式, 鼓励农药经营单位负责回收, 由企业集中处理, 减少对环境和水源的污染。
(九) 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
针对不同区域, 组织不同领域的专家、实际工作者研究适应于不同区域的农村污水处理模式与技术, 以供不同区域选择。
(十) 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
近10多年来, 国家推行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 对农村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在此过程中, 农民权利意识得到强化, 但农民的义务意识却呈下降趋势。国家对农民几乎没有任何约束机制, 因此, 有必要采取刚性政策, 强化农民的义务教育。
结语
美丽乡村建设是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基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 可以发现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总体问题, 以及在生产、生活、生态三方面存在的不足, 进而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性建议:做好政策的顶层设计, 统一管理机构、规范名称,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粮食种植的风险共担机制, 及时调整不适合基层实际的政策, 建立农村基础设施与环境管理的创新机制, 建立种植业、养殖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 建立农药包装物、塑料薄膜等回收机制, 加强农村污水处理模式及技术的研究, 加强对农民的义务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