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阴县杨林寨乡是一块神奇的土地,这里居住着从古老的梅山峒里走来的移民人。在新农村建设中,杨林寨乡党委、政府与杨林寨乡人民不负韶华,勇于进取,创造出了一系列辉煌成绩。近日记者走进杨林寨乡,了解了百姓怎样打造自己家园的故事……
梅山移民
据我国相关权威史料考证,湖南省新化县与安化县为古代梅山人主要发源与活动地域,后梅山人足迹遍布娄底、邵阳、湘潭、怀化、常德与益阳,是神奇雄伟的雪峰山所延伸覆盖到的地方。古代梅山人保持独立状态并拥有自己的王国与城堡。直到北宋宋仁宗皇帝派大将章惇以怀柔之策收服梅山三十六峒主而设置新化与安化两县。
古代梅山人在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出了自已独特的梅山文化、宗教信仰与民俗风情。他们世代习武成风,勇猛彪悍并独创有“中华国粹”之称的梅山武术。
湖南人“吃得苦,霸得蛮”的精神就来自梅山武术,梅山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梅山后裔名人辈出,猛将如云。
新化县在1977年10月以前,一直属湖南省邵阳市管辖。明、清之时,邵阳市称为宝庆府。现在的新化县不仅是湖南省的武术之乡,而且是全国武术之乡。
1962年,国家在资江中游建造湖南柘溪水电站,属于资江中游柘溪水库蓄库范围内的新化县不少地方,一块块梯田,一座座木板房连着古老的记忆一起消失在奔腾不息的资江水中。响应国家号召,1.5万多新化人顾大家,舍小家,背井离乡,于1969年分批从新化县层峦叠嶂里走出来,移民到现在的岳阳市湘阴县杨林寨乡。
杨林寨乡扼南洞庭湖横岭湖,自古为交通要塞。位于湘、资两大江交汇注入南洞庭湖尾闾处,四面环水。据传,南宋杨幺“伐木为船,垒土成寨”称为杨林寨。也有说法是因周边杨柳成林所以叫杨林寨。
杨林寨乡土地平坦,土质肥沃,气候适宜。年平均气温≥170C,无霜期为272天,年日照时≥175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为1429mm,有着蔬菜种植良好生态环境。1952年整修南洞庭湖时,建杨林寨农场隶属湖南省农垦局;1963年改为湖南省省管劳改农场;1969年将杨林寨劳改农场全部迁往屈原农场,接收新化县柘溪水库1.5万移民,1970年改为杨林寨人民公社。现有14个村,总人口3万,耕地面积2.6万亩。
异地创业史
自移民到湘阴县后,杨林寨人充分发挥梅山后裔那种特有的“吃得苦,霸得蛮;扎硬寨,打恶仗”的精神,在杨林寨这块土地上,用宽厚的肩膀筑造起一条巨大的抗洪钢铁长城;把一片片荒滩积洼平整成一块块错落有致的稻田与棉田;修建了一座座小型排涝抗旱电排站;从简陋的芦苇房搬进了宽敞明亮的红砖瓦房。
尤其是在每年7、8月的南洞庭湖洪水汛期,杨林寨乡家家户户抽出精壮劳动力,编成无数小组日夜防汛,严防死守。几十年以来从未发生过防洪大堤溃堤事故。
梅山汉子们用自已坚强的双手与百倍的勤劳保护着自已的精神家园。
那时候的杨林寨:稻香万里,高楼林立。
创新求出路
近几年来,整个洞庭湖流域实行洞庭湖综合治理:“常年禁捕 渔民上岸”的政策给杨林寨乡不少世代以捕鱼谋生的人提出了一个十分严峻的人生难题。许多杨林寨人每年除种植水稻与棉花外,还要靠到南洞庭湖捕鱼作为主要副业来增加年收入。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
许多人不能到南洞庭湖捕鱼了,纯靠种植水稻与棉花根本养活不了一个家,怎么办?
“穷则思变,变则通。”近几年以来,在以杨林寨乡党委书记何建平、乡长刘慕文为首的主要领导正确决策下,以“一村一品”为主抓手,加快农业产业的结构调整,调整面积达7500亩,力争走出一条高质量特色农业发展之路。重点打造生态有机蔬菜,生态藕鱼综合养殖,生态特种水产养殖三大特色基地。
据何建平介绍,近年来,杨林寨乡大力发展蔬菜产业,建成7500亩蔬菜基地,种植蔬菜品种40余个,年产蔬菜5万余吨,获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11项。2019年,杨林寨乡被国家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
“在未来几年里,将把杨林寨乡打造成‘绿色蔬菜’与‘新鲜水果采摘 观光旅游 农家特色美食’强镇。让杨林寨乡成为远近闻名的‘菜篮子’大基地。”何建平说。
杨林寨乡现有蔬菜种养面积7500亩,其中大棚面积1200亩,种植品种40余个,年生产蔬菜50000余吨,产值2亿元,从业人员达2400人。杨林寨蔬菜产业园有全国妇联、农业部、科技部认定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1个,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蔬菜标准园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拥有注册商标4个,获得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11项。
2019年,杨林寨乡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一村一品”示范村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