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巩义市竹林深处的幸福生活,河南多举措推动返乡创业优质发展

记录巩义市竹林深处的幸福生活

在巩义市东部浅山丘陵区,有一个“全国特色小镇”,名为竹林镇,38平方公里的面积,虽然不大,却也见证了竹林人的拼搏与果敢。

曾经的竹林镇,山多、石厚、土薄、水缺,是一个“种地靠天收,吃水贵如油”的穷乡,如今的竹林镇,山麓满眼苍翠,到处充满勃勃生机。

记录巩义市竹林深处的幸福生活,河南多举措推动返乡创业优质发展

产业带动 铺就竹林幸福画卷

8月5日,汽车随着小路盘旋而上,抵达竹林镇东南部,一个镶嵌在这座小镇的“桃花源”——长寿山。

山脚下,黄泥墙、黑瓦砖的风情古镇高墙窄巷,古色古香;远处,青山叠翠,如诗如画。走进古镇,来到工作人员口中的网红店“曌亮香坊”。“我之前一直在外地做生意,后来回家乡发展,开了这家店。”店主赵亮拉起了家常,“要说奔小康,我觉得我们家早就奔小康了。随着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我们店每年收入都有百万元。”

据了解,2018~2019年,长寿山景区连续两年年接待游客量突破500万人次,最大单日游客接待量达19万人次,三产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

“竹林镇当初带着当地的居民到武汉、成都、西安、杭州、沙县等地学习,把各地的风味小吃搬到这里,鼓励他们开店创业。目前,全镇参与旅游产业人员超过4000人,达到全镇总人口的20.7%,群众尽享产业富民的发展红利。”随行的长寿山景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特色小吃、手工作坊、非遗展示、民宿客栈、农家乐……利用生态优势,产业带动,竹林镇展开发展新画卷,走上了小康“高速路”。

“三评”活动 筑起竹林监督之墙

每年的6月和12月是竹林镇人员最齐,也是最热闹的时候。竹林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基层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从1983年至今以“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为主要内容的“三评”活动,在竹林一开就是38年之久。

“‘三评’活动就是为全镇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把老百姓要解决的问题归到一起,认真研究、拿出方案,答复承诺、一一落实。”竹林镇镇东街社区居委会主任郑丽萍说,通过这种化“领导拍板”为“群众决策”、变“群众有事上访”为“平时积极沟通”的方式,竹林党员干部倾听民声、汇集民智、凝聚民力的水平不断提升,一大批事关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

据不完全统计,38年来,该镇党委先后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1.26万余条,制定出整改措施3000多项,为群众承诺的900多件实事全部办结到位。比如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引黄入竹解决吃水难题、实施“两高一带”发展城镇、建设新型社区改善居住环境、开发长寿山发展旅游等大事都是群众在“三评”中提出的。

郑丽萍说:“‘三评’使党与人民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也使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一系列举措不仅改变了居民的生活现状,更凝聚了竹林人的心。”

“竹林精神”凝聚党员和群众的心

改革开放前,竹林当地的村民大多过着“靠天吃饭、赖地穿衣”的日子,这里是远近皆知的穷山村。

1983年,改革的春风吹遍大地,也吹进了竹林镇党员干部的心里。

“那时,党支部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开展了七天七夜的热烈讨论,共同讨论出路问题,就是竹林发展史上著名的‘七天七夜会议’。”在竹林博物馆,竹林镇工作人员孙中义边走边介绍道,经过讨论,最终形成了“以发展集体经济为主,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这一方案。

现年80岁的竹林镇党委书记赵明恩总是把“当党员像党员、当干部像干部”挂在嘴边,为了改变竹林地少土薄的现状,竹林镇依托集体产权制度改革,2018年在河南省成立首家镇级集体经济合作联社,对土地使用制度进行改革,将土地统一收归集体,进行统一规划、经营和管理,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和区域经济。

“去年我们集体经济合作社一年收入达10万元,我们对党员提出的要求就是一天干成一件事,每天都要有一些变化。”郑丽萍说。

“如今我们这里路通了、有房住、有水喝、有钱挣,这都多亏了镇里的党员干部。”村民赵小宝说,如今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端上金饭碗,“党的政策这么好,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

河南多举措推动返乡创业优质发展

为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实现稳定扩大就业,近日,河南省印发了《关于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指出要持续优化返乡入乡创业环境,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创新金融服务,健全用地支持政策,优化人力资源,强化基础支撑,不断推动返乡入乡创业高质量发展。

在财税政策支持上,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加大对返乡入乡创业载体支持力度,对评为国家级或省级返乡创业示范园区的,由省财政给予一次性奖补资金100万元或50万元。实施税费减免,对返乡入乡创业企业招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登记失业人员,符合条件的,按规定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对入驻县(市、区)返乡入乡创业企业,发生的物管费、卫生费、房租费、水电费、场地租赁费,由各县(市、区)按当月实际发生费用的50%给予补贴,年补贴最高限额2万元。

在金融服务上,推动金融机构有针对性地创新产品和服务,引导开发基于大数据信息的线上小微金融产品,加大对返乡入乡创业企业金融支持。引导全省银行业金融机构将信贷资源向返乡入乡创业小微企业倾斜。探索实施返乡入乡创业信用贷款政策,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研发信用贷款产品,鼓励在返乡创业试点地区拓展返乡入乡创业企业信用贷款业务。完善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放宽小微企业创业担保贷款申请条件,将当年新招用符合条件人员占现有职工比例下调为15%,其中在职职工超过100人的下调为8%。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等“两权”抵押贷款,推动形成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市场化可持续运作模式。

在用地支持政策上,统筹安排相关产业用地,加大对返乡入乡创业用地倾斜力度,各市县在组织编制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时,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鼓励长期外出务工的农民家庭将相对闲置的承包地集中流转给返乡入乡创业企业,用于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规范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产权管理,建立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流转顺畅、收益共享的入市机制。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按照规划要求和用地标准,改造建设民宿民俗、创意办公、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农村体验活动场所。

到2025年,全省将打造一批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强影响力的返乡入乡创业示范区(县)、产业园区,全省各类返乡入乡创业人员达到300万人以上,带动就业人数达到1800万人左右。支持返乡入乡创业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迸发,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进一步增强,带动就业能力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