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深处城市内,其实每个幼儿园都可以开启森林自然教育

本文隶属:03.亲子农业开发专题(第107/182篇)

自然教育,就是一颗飞舞着、想要扎根土壤的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生根发芽,然后健康长成大树!

芬兰有一所森林幼儿园,除了幼儿园建在森林中以外,学校每周末的时候也会安排“荒野活动”。孩子们在荒野中探索自然界中的事物,体验荒野的奥秘,并且学会了独立照顾自己。之后,活动被拍成了纪录片,引得许多国家效仿和学习。

之前,我国也有一所幼儿园发出了这样一条通知:“为了更好的让孩子亲近自然,这次郊游不允许各位父母一同出行。”

通知一经发出,就引起了家长们的广泛讨论。有的家长认为这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但是更多的家长认为这对于孩子来说充满威胁。毕竟孩子还小,学校也没有过多的人员能去保障孩子的安全。最后,郊游不了了之。

尽管深处城市内,其实每个幼儿园都可以开启森林自然教育

我们会发现,北欧许多国家的民众都十分崇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电视上、纪录片里或者网上都可以看到许多北欧民众与自然亲密接触的图片或者视频。并且,芬兰人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也是最早把幼儿园建在森林里的国家。

许多学者远赴芬兰,希望能够借鉴和学习一些教育经验。但是他们发现,真正意义上的“森林幼儿园”其实没有几所,望遍了周边也没发现半棵树的影子。不过,学者们也发现,芬兰的幼儿园都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了一体,丝毫没有觉得有任何突兀。每个人在走到幼儿园附近的时候都会不自觉的放慢脚步,生怕打扰了这里的安详与静谧。

赫尔辛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的负责人金穆女士说:“虽然幼儿园没有建在森林中,但是却努力让孩子亲近自然、走进森林。”

学校活动室墙上张贴着树叶贴画,桌子上摆了许多记录小朋友们户外探险的照片。从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表上我们也可以看到,这里的孩子除了用餐和午休之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户外自由活动,每周也会组织丛林郊游的活动。如果某一天孩子回家了以后衣服还是干干净净的,家长们就会担心孩子今天可能在学校里什么都没学到。

尽管深处城市内,其实每个幼儿园都可以开启森林自然教育

其实,是我们对自然教育的认识太局限了。真正的自然教育不是把幼儿园建在森林中,也不是随便的让孩子爬树、玩火,更加不是象征性的带孩子去郊游几次。真正的自然教育是一种理念。

自然教育就是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看看芬兰的教育,对于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玩耍和打闹是天生的,让孩子户外活动远远比让孩子学习枯燥的知识对孩子帮助更大。

其实,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指出了以成人的需要为标准的就教育模式的弊端。卢梭创造性的将儿童的年龄进行分期,认为不同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身心发展规律,每个阶段接受的教育也应该不同。

自然教育就是儿童回归大自然。在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占据了孩子们的绝大多数生活。我们发现,孩子已经习惯了高楼大厦,习惯了虚拟空间,对自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了。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完美的,而一到了社会中就全变坏了。原始社会中的人自由自在,顺应天性。”这也是卢梭曾经提出的观点。由此,他认为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带他们到乡村中,远离人类社会的荼毒,等到长大了,有了辨别能力,再回到城市中生活。虽然卢梭的思想有一些偏激,但是也能充分的表明大自然对还人发展的重要性。

尽管深处城市内,其实每个幼儿园都可以开启森林自然教育

既然自然教育是一种理念,那么自然教育当然也不会是森林学校的专属品。不是只有森林幼儿园才可以开展自然教育,每一个幼儿园都应该将自然教育的理念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

构建自然课程。著名的学前教育学者陈鹤琴先生就曾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怎样的环境就有怎样的刺激。从欣赏祖国壮丽的山川中孩子可以学到爱国情怀,从抚育树木中孩子可以学到珍爱生命。大自然就像为孩子提供了充足的学习资源。这要求我们在开发幼儿课程的时候,必须将大自然融入其中,充分挖掘自然环境的育人功能。

让孩子从做中学。做中学体现的是直接经验的获得。自然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孩子更多的是通过亲身的经验来获得知识的。在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许多老师上自然课的时候很少带孩子走出教室,而是举着课本站在三尺讲台上。因为大自然是丰富的,包罗万象的,每个人对自然界都有不同的体验,因此自然教育应该反对“静坐”学习,让孩子从做中学。

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感受。如果把大自然仅仅理解为自然界,那这种理解就太狭隘了。大自然不仅仅是原生态的环境,更是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路边的花草、泥土中的蚯蚓,大自然无处不在。而家长和老师所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不一定必须要去探索丛林,但一定要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悟、有所感受。

最好的教育,不是说教,也不是空谈,而是身体力行的诱导,无声而如水的润泽。

山无声,水无痕,自然默默无语。

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到自然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