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金华8月12日消息: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今年超长的梅雨季将大山里的树木洗得更加青翠欲滴……这是记者来到浙江省磐安县盘峰乡采访时的第一感受。
盘峰乡的村庄散布在大山深处,乡里2/3以上的农民常年在外务工,留守乡里的主要是年迈体弱、身体残疾及文化程度偏低的村民,他们面临着“外出务工无门路,在家创业缺资金”的窘境。而如今的盘峰乡却从一个落后山乡,变成浙江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地方之一,全乡农民人均年收入从2012年的4000多元增加到2019年的20000多元。这背后究竟蕴藏了什么秘密?
高二营地公园的云海缥缈如画(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这一切的改变,都得从一个叫蔡文君的人说起。蔡文君,80后“新农人”,磐安“我的幸福计划”总设计师,浙江品尚道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2012年,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盘峰乡引入工商资本参与乡村发展,鼓励各界人士投身乡村建设,蔡文君就是其中的领头雁。
幸福计划1.0版 从土法种养到现代销售 幸福滋味“来敲门”
黄土泥房、小桥流水、翠竹摇曳……盘峰乡自然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高达87%,但山高路远,远离县城,以前是磐安县最偏远落后的乡村。由三个乡合并而来的盘峰乡(2018年2月,磐安县行政区划调整,撤销盘峰乡、维新乡、高二乡建制,合并设立新的盘峰乡),人口不足五千人,之所以曾经称为“高二”,是因为磐安县第二高峰位于此地而得名,因为海拔高,被称为磐安的“西藏”。
作为土生土长的“高二”人,在山外,蔡文君的事业发展得风风火火,在上海、杭州、金华等长三角地区建立有完善的农产品销售网络。2012年初,为帮助家乡发展,蔡文君回到高二乡下初坑村。谈到回村时的感受,他说:“全村14户人家光露天厕所就有13处,村民家里都很穷,没电视,没冰箱,但却拿出最好的东西招待我。村民非常淳朴,对我触动很大,就暗下决心要让他们的日子好起来,过上幸福的生活。”蔡文君的“我的幸福计划”由此诞生。
作为典型的山区农村,原来高二乡的51个自然村,大部分都分布在海拔800米以上,可耕种的土地资源都散落在环抱的群山中,村民仍保留着传统的耕作方式,怎么样才能实现村民的增收致富?
“这里的空气、水质、土壤都是纯天然无污染的,很适合发展绿色生态有机农产品种养,但山林耕地零散,难以发展规模农业。”经过反复论证、研讨,从2012年4月开始,令人振奋的“我的幸福计划”正式实施。
记者在下初坑村采访时了解到,“我的幸福计划”是依托农民房前屋后有限的土地资源,由蔡文君的公司免费提供优质种子、猪苗、小鸡仔等,采用“政府搭桥 公司 合作社 农户 基地”的模式,先与村民签订种养合同,坚持以传统农耕方式生态种养,农产品成熟后再由蔡文君公司以高出市场价格统一收购,最后通过蔡文君公司自有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将这些优质生态农产品送到城里人的餐桌上。
“稻谷收购价2.8元1斤,普通米市场价才2元,不可能啊!”高二乡村民郭林明起初怎么也想不通。刚开始,也有人说,蔡文君就是个骗子,稻谷比米贵,忽悠谁呢?
高二营地公园里民宿整齐排列(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但是,事实证明,原生态的高山水稻,口感香甜软糯,在城市中的销售价可以高达8元1斤。作为“我的幸福计划”的第一批受益者,郭林明看到了希望:“没参加蔡总的项目之前,我种水稻每年收益才两三万元。刚开始种10多亩,一年比一年好,今年我一共种了50多亩,预计收入能达到13到15万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采用传统农耕的生态种养方式,以全新的销售渠道进行加持,对这个偏远落后的山村产生了奇效!“我的幸福计划”开始实施当年,就吸引了近400户农户参与,人均增收1100多元。
幸福计划2.0版 从农旅融合到返乡热潮 山村有了烟火气
看到首批参与的农户都增收了,其他农户坐不住了,“我的幸福计划”声名远播,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但是,高二乡可用于耕作的农田也逐渐趋于饱和,另外,“五水共治”等环保理念愈加深入人心,客观上限制了农户的无序化规模生产。如何持续扩大增收?这道难题又摆在了蔡文君的面前。
“将城里人引过来!”这是蔡文君给出的答案,“城里人对绿色生态的环境向往已久,他们来了,就需要吃、住、玩等等服务。”蔡文君的想法与当时农村农旅融合的政策趋势不谋而合。
炊烟袅袅,鸡犬相闻,下初坑村恬静地卧隐在山的环拥之中。2014年,蔡文君着手将下初坑闲置的10间泥土房租下来,租期30年。经过一番改造,10栋各具特色的乡间民宿在当地引起了轰动,蔡文君还为民宿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泥庐。
“这些本来是猪圈、牛舍、柴火房……像我们这样的泥墙屋,竟然还有人会出钱来租?”当听到蔡文君要租用她家房屋时候,今年54岁的下初坑村民张苏琴大惑不解。经过蔡文君的游说,她爽快地将一间“正屋”和一个猪圈出租给他们,拿到了她家历史上首笔房屋出租收入——3.6万元钱。
2016年,下初坑“泥庐”正式开业,天然氧吧的环境、颇具乡愁特色的民宿,一下子抓住了城里人的心。“泥庐”渐渐名声鹊起,前来旅游住宿的游客日益增多。
根据蔡文君的设想,“泥庐”专营住宿,将经营农家乐的餐饮效益留给农户。蔡文君一家一户地去鼓动村民开办“农家乐”,刚开始,村民普遍认为,这穷乡僻壤怎么可能有人来吃饭,不要做梦了。
“不要怕,你们先干!”张苏琴和丈夫战战兢兢地按照蔡文君的吩咐,在村里第一个搞起了叫做“自家人”的农家乐。张苏琴做菜,食材全部是自家的产出,农村原汁原味的烧法让食客赞口不绝!良好的口碑不胫而走,回头客摩肩擦踵。
因为“泥庐”,因为“我的幸福计划”,下初坑村贫苦的命运,得到彻底扭转。下初坑的14户人家,有13户都回来搞种养殖或农家乐,人均收入也从2015年的5500元增长到2019年36358元,甚至还有仙居等地的“外乡人”纷纷赶来创业和投资!张苏琴的农家乐,2019年营业额达到40多万元,去年外出打工的儿子也回来帮忙了,幸福的滋味涌在她的心头。
下初坑村“泥庐”民宿内房间装修别具特色(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幸福计划3.0版 从经营村庄到经营山水 幸福日子更红火
2017年,“我的幸福计划”再次迎来升级,蔡文君启动了以高二营地公园为代表的幸福里农旅文化产业园建设。经过全面的产业规划,产业园正在打造浙中萱草园、萱草民宿、成立浙中萱草产业研究院,计划启动建设年产2000吨健康食品加工生产线……
从下初坑村出发,沿着蛇形崎岖的山路前行,茂密青翠的山林散发甜美醉心的气息,一路海拔也从300米提升到800米以上,行至山顶,一排排沿山顶而建小木屋刹那间映入眼帘,这是蔡文君为未来规划的幸福计划3.0版本——高二营地公园。
在这里,山花烂漫、可住可玩,有省级高山湿地公园“七仙湖”和大片野生高山杜鹃,还有民间各种美丽的传说,让八方游客流连忘返。在大山里,蔡文君构建的幸福田园、幸福家园、幸福学堂、幸福公社……幸福的印记在山乡随处可见。
“引进‘我的幸福计划’这样的工商资本投资,不仅省下了政府的扶贫资金,还不会产生‘懒汉’,把原有政府‘输血’式扶贫改为‘造血’式扶贫,让农民在家门口赚钱。”盘峰乡党委书记陈滨潮说。
在磐安,仅蔡文君公司实施的“我的幸福计划”,就带动了全县偏远地区约3000多户散户共10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增收,每年增收总额在1500万以上。
“由于幸福计划的示范和启发,这种模式在磐安其他乡镇和地区,都得到有效推广和复制,成为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时任磐安县副县长陈新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几年来,磐安民宿、农家乐遍地开花,磐安的生态旅游、乡村旅游得到深度开发,在金华甚至在浙江都走在了前列。
下初坑村部分农家乐外景(央广网记者 魏炜 摄)
要让农村发展富裕起来,人才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偏远地区低收入脱贫工作,一定要充分发掘本地带头人。”陈新森对“我的幸福计划”这个成功案例,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从2017年开始,为扶持农村创业创新领军人才,浙江省实施“3030”新农人行动计划。计划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载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助、基金投资等多种扶持方式,用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培育30名30岁左右,有志向、懂技术、会经营、敢闯敢干的农业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蔡文君正是入选者之一,蔡文君可获得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不高于500万元的项目支持,享受政策性信贷额度担保,高二营地公园正是“3030”计划在山乡的最新实践。
“从最早传统订单农业、生态农产品种养殖,发展到民宿、农家乐,再到目前的农旅融合、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晃9个年头过去了,当初想干干不成、觉得干不了的都实现了!”蔡文君颇为感叹地说,“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梦想,有了‘我的幸福计划’,落后山区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双手创造价值获得幸福,老百姓即使富裕了,但还能保留最初那份幸福的本真。”
对于未来的发展,蔡文君也早有计划,“幸福计划未来的组织方式,是培养一大批有能力有专业的农村带头人,带领所有农民致富。这种以家庭户为单位组织生产,在偏远山区农村尤其有效。”
都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蔡文君说:“山还是那座山,绿水青山通过转换,才能变成金山银山,‘我的幸福计划’,就是这关键的转换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