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与劳动实践教育,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109/281篇)

教育部: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据教育部消息,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下发通知,印发《中小学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重点任务工作方案》(简称《工作方案》)。《工作方案》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构建一体贯穿、循序渐进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用好抗疫救灾等重大事件形成的教育资源,强化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作用,在中小学扎实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教育部: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与劳动实践教育,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工作方案》明确,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头脑。要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有机融入爱国主义故事、战“疫”故事、先进典型事迹以及形势与政策要闻等鲜活素材,挖掘各学科育人资源,统筹地方和校本课程,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和知识体系教育相统一的育人机制。

不断丰富德育活动的形式内容,激发爱国主义真挚情感。要组织开展以“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发挥仪式教育作用,注重节庆纪念日教育,发挥团队组织教育功能,强化国家意识和集体观念,增进民族自豪感和文化归属感。

积极运用校园文化的浸润功能,营造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要优化校园育人环境,挖掘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创建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加强网络德育工作,生动活泼地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促进中小学生爱国行为养成。要开齐开足劳动教育必修课,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丰富综合实践活动,推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大课堂。

教育部: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与劳动实践教育,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始终坚持协同共育,形成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社会环境。要强化典型引导作用、家校协同作用、部门联动作用,深入挖掘和宣传国家功勋模范人物、先进典型的突出事迹,推动各类先进人物进校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活动,搭建社会育人平台,实现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工作方案》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度建设、队伍培训和考核评价,把爱国主义教育摆上重要日程,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责任制,组织开展好纲要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工作,“一校一案”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促进爱国主义教育制度化、具体化,把爱国主义教育成效作为开展相关评估评价、评审评比的政治标准和重要指标,推动任务落地落实。

教育部:中小学开展劳动实践教育

在今年3月28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印发后不久,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有哪些教育要求……教育部教材局负责人围绕相关问题进行了解读:

教育部:中小学开展爱国主义与劳动实践教育,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

问:社会上对什么是劳动教育有不同理解,《指导纲要》是怎么规定的?

答:当前忽视劳动的现象主要表现为轻视体力劳动,尤其是看不起普通劳动者。《指导纲要》重申《意见》提出的“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要求,并进一步阐明了劳动教育的内涵和特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鲜明的思想性,强调劳动者是国家的主人,一切劳动和劳动者都应该得到鼓励和尊重,反对一切不劳而获、崇尚暴富、贪图享乐的错误思想;

二是突出的社会性,要求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认识社会,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体会社会主义社会平等、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

三是显著的实践性,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引导学生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学会建设世界,塑造自己,实现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目的。

问:劳动教育应该教什么?有哪些教育要求?《指导纲要》对此是如何规定的?

答:依据《意见》,《指导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劳动教育的目标内容做了细化和具体化:

一是明确劳动教育目标框架,具体包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四个方面;

二是明确三类劳动教育(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服务性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定位;

三是明确小学、初中、普通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和三类劳动教育的具体要求。

各地和学校可以依据以上三个方面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更为具体的劳动教育清单,切实解决劳动教育教什么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