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新冠疫情冲击相对较小,中国和东盟贸易一如既往的强劲,今年1月至5月双边贸易总额同比增长4.2%,东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
“中国与东盟共有19亿人口,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相比货物贸易,双方服务贸易互补性更强,合作潜力更大,华为等中国科技企业已积极在东盟国家布局云服务、数据中心等,未来这一区域将进一步塑造全球经贸格局。”厦门大学东盟研究中心教授王勤说。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东盟自贸区框架内已取消7000种产品关税,90%以上商品实现零关税。2002年自贸区启动建设时双方贸易额只有548亿美元,2019年突破6000亿美元。
东南亚国家农业的投资机遇在哪?
农业是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农业对GDP的贡献在大多数东南亚新兴国家占据主导作用。
东南亚农业发展的潜力还没有被完全释放出来,相对来说更适合耐心资本的参与。虽然这是一块很大的“长尾”市场,但却十分考验经营者有效组织品牌、推广产品的能力,而且未来该领域的头部企业也必须是足够“本土化”的,这些也是到东南亚进行农业投资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东南亚的农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笔者因长期在东南亚国家带领团队从事研究与实践,通过此文梳理一下东南亚地区农业创新领域值得注意的趋势,以及潜在的投资机遇。
政策环境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国家政府开始鼓励农业创新与跨国投资。前不久在一次论坛上,缅甸国家元首昂山素季曾表示,希望外国投资将重心放到缅甸的农业和教育领域,尤其是农业。
无独有偶,在今年9月的Grow Asia Forum中,越南副总理Trịnh Đình Dũng也提到,政府非常支持更多农业公司通过创新的技术到越南扩大市场。在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口依然是经济上最脆弱的群体,保障农业生产对于这些国家的政府来说几乎是最高优先级的工作。
与元首的表态相对应,各国也相继出台了鼓励农业投资的政策。
如2018年8月,越南政府决定减少50%有关农业投资的行政审批流程,并为符合越南农业发展需要的产品及其公司提供不超过150亿越南盾(约合66.4万美元)注资,以及为相关企业提供土地租金减免等等。
而2016年缅甸政府重新组建的缅甸投资委员会(Myanmar Investment Commission)则将吸引农业投资并为之提供一站式服务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其目前工作重心在吸引泰国投资(因为泰国在缅甸的农业投资已有显著规模),但也在积极寻找中国、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投资者,并为之提供法务、用地等方面的便利。
技术变革
在东南亚新兴国家,技术变革是农业创新的关键助推。这既包括最基础的通信与互联网的普及,也包括农业智能化、数据科学的成果在农业领域的推广。
通信与互联网方面,以缅甸为例,2010互联网使用率是0.3%,而到2017年则超过了30%; 2010年只有不到7%的人拥有手机卡,一张手机卡的价格超过1000美元;2017年缅甸国民则平均人手一张手机卡,每张卡的价格下降到1美元左右。电信行业的变革与缅甸对外开放使得其广大的农民获得了信息世界的入场券,从而使得开发面向传统上与信息世界隔绝农民的C端信息服务变得可能。
从2015年,缅甸耶今农业大学的两个校友开发了一款农业知识问答类APP,专注于为农民和农学家互动提供一个问答平台。三年时间不到,已经有将近3000名农学家与超过10万名农民在手机移动端进行了互动。这样的现象也都是移动互联网在缅甸井喷式发展之后出现的。
菲律宾的“梯田”
农业科技方面,越来越多的创业公司瞄准了农业产品的供应链管理、农业大数据和智能化领域。在很多农业国家,与农产品供应链有关(如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加工等)的技术推广正逐渐获得资本青睐。比如缅甸一家企业开发了一款通过太阳能发电驱动干燥机的设备,用来干燥含有致癌元素的辣椒,力图在辣椒运输到目的地后且开始研磨和包装之前,彻底和卫生地实现干燥。
此外,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也开始在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运用于农业领域,并显露出不小的商业前景。
比如对于渔业生产来说,“精准”捕鱼是一项既有挑战成本又高的工作,渔业80%的成本都花费在饲喂环节上,且传统的饲喂方法无法很好地监控饲喂进度与效果,造成大量浪费又不能保证质量。而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的理念,开发出智能操控和实时数据监测的系统,就有希望帮助农民通过一款智能手机的应用更好地完成鱼类和虾类的饲喂。这一想法目前已经在印度尼西亚开始实现了,相关的初创企业也已经获得了顶级风投和媒体的高度认可。
社会影响
除了政策支持、技术变革带来广阔商业前景以外,东南亚新兴市场的农业创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具有显著的社会影响。
由于大部分农民生活在乡村,且在农业价值链中的话语权不足,在东南亚地区依然属于最脆弱或贫困的群体。农业的变革性创新带来的知识普及、技术推广或海外投资,有助于帮助东南亚新兴国家的农民获得更好的市场渠道或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在农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获得提升。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公平贸易。公平贸易指的是基于对话、透明的贸易活动关系,通过直接向生产者以公平的价格购买商品,而保障生产者(大多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权利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运动。
公平贸易的初心是促进产业链各方的平等权利,但事实上也是有很强的商业价值的。一方面,公平贸易产品的生产者更有动机生产最优质的产品销往市场;另一方面,倡导公平贸易的企业也越来越多地被消费者认可,并更有可能获得优质订单。现如今,我们在北京、上海的大型商场或咖啡馆已经经常可以看到印有“fair trade”字样的咖啡等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相对于其他产品更有被推广的机会。
事实上,当我们去追踪这些产品,会发现很多产品的产地是东南亚,而公平贸易运动也正在这些新兴国家的农业生产中如火如荼地开展。
比如咖啡行业,近来缅甸很火爆的一家咖啡公司,就是公平贸易的坚定推动者,其坚持为想要种植咖啡树的村民分发咖啡树,并依靠树荫遮蔽医院以绿化环境,且将咖啡销售额的10%用于周边村庄的教育发展。这一做法受到当地民众的坚定支持,助力其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内咖啡销售额跻身缅甸全国前五(包括在缅甸经营的国际公司)。
东南亚地区的农具、粮食生产及香料
农业用具
东南亚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比起中国还是相对落后的。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铁器牛耕,大大增强了社会生产力,为手工业和商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后来,东南亚人民从中国华侨那里学到了一整套的农业生产方法,包括犁田、播种、插秧、薅草等流程都可以看到中国农耕方式的影子。
古代东南亚的农业用具形制上较为单一,并且非常注重节约用铁,因为这里的铁矿资源比较稀缺。农民们最常用的农具是木犁和木耙,头部带有铁尖,耕作时由水牛进行拖拉。后来逐渐出现了铁砍刀、镰刀和十字镐,还有铁锹、掘棒等,能够满足各种农事的需要。
粮食生产
近代中国的大量考古发现证实,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水稻栽培的发源地,并于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开始传入东南亚地区。在16世纪时,刀耕火种、低地散播、移植秧苗等多种播种方式已经在这里得到广泛的普及,而这里稠密的人口和肥沃的土壤也有利于农耕文明的发展。
在东南亚的水稻种植业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菲律宾的梯田文化。这里的山间梯田平均海拔1000~1500米,规模宏大,纵横交错,面积最大的达400平方公里,最小的只有约4平方米。广袤的梯田经历了2000余年的漫长岁月,养活了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是菲律宾古代农业的伟大创举,也是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
东南亚海岛地区还是水果的盛产之地,历史上有很多水果都是从这里传入中国内地的。古代的东南亚人将椰子和香蕉作为主要的日常食物,而榴莲、芒果、山竹、菠萝蜜等水果则是茶余饭后的美味佳肴。酸橙和蜜柚富含多种维生素,满足了当地居民的多种营养来源。16世纪末,来自美洲大陆的木瓜和凤梨在这里风靡一时,其独特的药用价值深受当地人的喜爱。
此外,东南亚人还学会了种植许多蔬菜品种,如黄瓜、洋葱、生姜、葫芦等都是家家户户的日常菜肴。当然,这一时期有很多蔬菜和水果也是由中国传入的,包括韭菜、萝卜、白菜、芥蓝、龙眼和荔枝等。印度尼西亚学者隆巴还会特地在某些植物名前加上“中国”的字样,以代表他们的来源:中国茴香、中国花生、中国胡椒等都是中国向东南亚展示自我的名片。
香料
香料,主要指胡椒、丁香、肉桂等热带植物及其衍生产品,具有防腐功能。香料多产于热带,其产区主要分布在中东和东南亚。关于香料,其实它的作用远不止熏香除味,还可以用来入药和烹饪。比较重要的香药有安息香、丁香、沉香、檀香等。
最初香料的功用是入药,药用类的香料又被称为“香药”,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将本草类植物的根茎、花瓣、种籽等进行压榨、晒干、分离等一系列复杂的工艺。而它另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作为烹饪、腌制的调味佐料,包括现在家家户户常见的孜然、八角、茴香等。
这些异国之香传入中国后,最早的功用非常有限,局限于熏衣除臭,美化外在,愉悦精神等方面。晋朝开始香料逐渐入药,被用于医疗保健;并被赋予一定的神秘色彩,成为宗教洁净观念的象征。明朝时期,由于海外贸易的盛行,香料大批进口,逐渐为百姓所熟知,才开始慢慢出现在老百姓的餐桌上。
古代文献中最早出现“香料”一词是在西晋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中。文中记载东南沿海边疆地区官员向朝廷进贡的贡品名单,有“珍珠、香料、象牙、玳瑁、珊瑚、琉璃、鹦鹉、孔雀”等,可见早在三国时期,南海边疆地方已经出现外来香料的身影。
唐宋年间海上贸易兴起,来自南洋、印度等地的香料大量进口中国,宋代时从海外传入中国的香料已达37种之多。这些来自东南亚的“香料”成为了舶来品的代名词,开始大量出现在各类佛教经典和世俗作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