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本文隶属:02.中小学劳动实践研学基地(第100/281篇)

“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劳动教育是创造幸福的教育!那么在新时代下,学校该如何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呢?今天,我们邀请合肥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陈姝和大家一起探讨。

近年来,一些青少年中出现了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再加上家长的骄纵宠溺、包办代替,孩子们自理能力缺失与劳动意识淡薄的现象也就随之越来越普遍。

劳动教育课:应该因地制宜、身体力行、落地生根!

关于青少年劳动,有一则调查显示:

  • 47.2%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极强;
  • 29.3%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观念较强;
  • 20%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一般;
  • 3.5%的青少年认为自己的劳动意识淡薄。

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然而,劳动是人类与动物的一个重要区别,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没有劳动者,没有奉献者,国家不可能有财富积累,社会也很难再进步。

这些年来,劳动教育却在追逐优异成绩、重智轻劳下被多数人淡忘,甚至是轻视。然而,对于青少年,劳动不仅能够增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够增强独立、团队协作的意识,甚至是磨练意志。

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曾经一度我们在“劳动最光荣”下茁壮成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样的声音渐行渐远。

面对这样的困境,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然而,有了这样的意见和倡议,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下,才能扭转当下青少年劳动观念缺乏的问题。

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对于家长而言,曾经为了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学习时间,亦或是担心让孩子吃苦而过度宠溺,放弃让孩子劳动,甚至在生活上大小事情父母代劳,让孩子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弱化了孩子劳动的意识。家长这样的心态需要转变,没有劳动意识的孩子,注定将来是啃老的一代。因此,要引导孩子参与到家务中来变得尤为重要。

对于学校,曾经为了升学率,强化了学习,放弃了劳动教育,以至于有了高分低能的现象,学校需要做的是将劳动教育请回到学校中来。这需要科学严谨的考核方式,而且在劳动中,老师不能单纯以老师的角色,用语言教育,更要身体力行,减少“只说不练”式的劳动教育,学校管理者也应该参与到劳动教育中来,至少也应该为全校师生做出榜样。

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对于社会来说,也要转变劳动风气,劳动的美德,不仅仅是普通民众应该具备的,也应该是所有管理者应该具备的,更应该是全民的美德。然而,青少年有一双善于观察的双眼,更有一个很会思考的大脑。因此,当劳动来临的时候,作为教师和父母不仅要说,还要带头去做,这一点尤为重要。除此之外,还需要强化“多劳多得”意识,转变老实人吃亏的现象。只有社会做到这样,青少年的劳动意识才能好转,让劳动美德深入人心,也自然而然的能够吹入青少年的心中。

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当然,除了家长、学校、社会同时发力,也需要教育管理者,在设置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中,集思广益,创新方式,让教师能够从劳动教育中也有所收获,才能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才能避免劳动教育成为形式主义。

所以说,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总之,在当前和以后,劳动教育不应该缺席,也不能缺席。虽然,我们国家的科技日新月异,物质条件也今非昔比,但是育人是永恒的话题,青少年的培养也不会过时。

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而这次国家层面,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也足够说明,中国勤劳的美德绝对不能丢弃,这也是中国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崛起的根本原因。而且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对于青少年当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将会伴随他们一生,带来受用不尽的好处。

如何进行劳动教育,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1 X”课程 让劳动教育“立”起来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

如何将劳动教育方针落到实处?就需要我们结合教育教学实际,紧紧围绕劳动教育做文章,将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大格局。以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学东校为例,在既定课程框架基础上,学校融合“课程超市”“农事劳动”“家务劳动”“社会劳动”等核心内容,多维度、立体化构建“1 X”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并通过“必修 选修”的方式,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劳动主题活动。

构建“1+X”课程体系,让劳动教育“衔”起来

所谓“1+X”课程,“1”即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为劳动课,推出课程超市,建立劳动教育菜单制,推动劳动教育课程班本化,实现劳动教育常态化。

“X”特指“课程融合”,即以“阳光农场”为基地,加强农事劳作课与传统文化课和科学常识课的融合;以家务劳动为载体,加强家务劳动课、生活课和家校课的融合;以主题实践活动为平台,加强社会劳动课与思政课和综合实践课的融合。

用心经营劳动课程超市,让劳动教育“活”起来

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现在的学生大多缺乏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为了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学校统一推出“劳动微论坛、劳动技能展示、劳动写作”等15项“制式”劳动教学主题及内容供各班级选用,班级则按照实际“个性化”设计,由班主任实施。在此基础上,学校建立劳动教育评比和展示机制,巩固劳动教育课程超市教学效果。

倾心打造阳光农场,让劳动教育“学”起来

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劳动课回归中小学课堂!如何因地制宜落地生根,让劳动精神“流行”起来?

由于学校学生多为市区孩子,缺乏对农事劳动的了解与实践,学校在三栋教学楼露天平台上各开辟了约500平方米的阳光农场,建立班主任包保责任制,划片指导服务班级“责任田”建设。学生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亲近泥土,共同流汗,种植多种瓜果蔬菜,享受劳动乐趣。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学校还开设了“阳光农场课”“劳技班会课”“农业文化课”,定期组织学生、邀请家长共同开展劳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