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打造长三角绿色有机“大粮仓”“大菜园”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对我们来说是个契机,今年我们在长三角地区市场争取做到1000万元人民币的产值。”对于进军长三角市场,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的一家土鸡养殖基地负责人常磊信心十足。
安徽省是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是中国5个商品粮净调出省之一,也是长三角重要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安徽2019年底牵头发起成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联盟”。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卢仕仁说:“我厅是联盟首届轮值理事长单位,将加强与沪苏浙农业农村部门交流合作,推动政策沟通、要素流通、人才互通、市场畅通,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各类市场主体做好服务。”
日前,安徽省已启动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建设,公示了首批135个创建主体名单,同时还组织24个县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
记者近日在常磊的养殖基地采访时看到,上万只土鸡在山间悠闲觅食,有的鸡脚上套着一个黑色脚环。
“这个叫步步鸡,消费者只要扫一扫鸡脚环上的二维码就可以看到,这只鸡‘一生’的运动情况,包括每天吃什么、喝什么。”常磊介绍,“平时喝山泉水,吃虫子、豆粕、玉米等天然饲料,养殖一年以上才出栏,所以我们的老母鸡口感非常好。”
2019年,常磊的公司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向江浙沪一带销售土鸡、土鸡蛋、土鸽、麻鸭等生态农产品,市场反应良好。
如今,肥西不仅有老母鸡,大米也逐渐受到长三角地区市民的青睐。
在安徽沃土绿色生态稻渔综合种养基地,2000亩的水田一眼望不到边,基地负责人徐忠友正在放水、整地,为今年的稻虾养殖做准备。他种养出来的稻和虾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在长三角地区推介效果良好。
“我们主要在宣传推介、物流仓储、口感改良等方面下功夫,努力为长三角地区提供更加优质的绿色农产品。”徐忠友说,近年来,公司在上海、杭州等地都建立了小型的物流仓库,专人代理农产品销售,保证长三角地区市场供应畅通。
“针对江浙沪一带消费者喜欢偏糯口感,我们和种业公司合作,对稻米的品种做了一些改良。今年稻虾米的产量还要增加20%左右,以加大供应。”徐忠友介绍。
“今后,我们将以更严格的质量管控、更标准的生产规程、更规范的贮运包装,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提供更加优质的肥西农产品。”肥西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科马应亚介绍,目前,肥西县已认证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等“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85个。肥西县已有6家企业申报了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
近日,安徽省印发的《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力争到2025年,安徽每个县至少重点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500个;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8000亿元人民币。
长三角覆盖安徽16个市!安徽全面“入长”
2019年10月15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第十九次会议在芜湖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吸纳蚌埠等7个城市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提案》,我省还没有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的蚌埠、黄山、六安、淮北、宿州、亳州、阜阳7个城市,正式成为城市经济协调会一员。历经几次扩容,至此,长三角协调会成员单位已达41个。
这次七城加盟后,长三角覆盖安徽全部16个市,意味着安徽全面“入长”。
2010年,从合肥、马鞍山加入长三角“朋友圈”到如今安徽全面加入,从一壶水到一池水,长三角的边界再度推进。新加入的七城大多地处皖北地区,离长三角传统中心城市较远,这次加入能够与先发地区直接对接合作,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壮大自身力量。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全面深化,长三角的集聚辐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生长出越来越强的向心力,长三角一体化正越来越“热”。近几年在长三角地区风生水起的“飞地”合作模式,正是长三角地区之间合作发展的最直接表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就是由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金华市,江苏省苏州市,安徽省宣城市、芜湖市、合肥市9地共建。
长三角区域间交通一体化也在发挥着大作用。高铁网络扩大了城市区的范围,重塑着城市的经济版图。在联通中原腹地的亳州市,商合杭高铁开通之后,亳州到杭州的距离将被缩短到3个小时左右,到郑州只需1个小时,换言之,“入长”之后,亳州将成为中原地区连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桥头堡,交通区位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