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挖掘地域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本文隶属:10.乡村民俗农耕文化(第131/132篇)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规划中,如何挖掘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如何表达或展现乡村文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乡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立足点和灵魂。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依托乡村丰富的自然环境、人文资源、农业基础,发展集农耕文明、观赏娱乐体验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有哪些?

与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一样,农业文化遗产也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其内涵主要表现在生态与环境价值、经济与生计价值、社会与文化价值、科研与教育价值、示范与推广价值等五个方面。这些价值从不同方面体现了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充分挖掘农业文化遗产的多种价值,可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1、生态与环境价值。首先,农业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像青田的田鱼、哈尼梯田的红米与紫米、敖汉的小米、从江的糯禾、万年的贡米、绍兴的香榧、宣化的牛奶葡萄和普洱的古茶树资源等种质资源都具有重要的遗产价值,而且农业文化遗产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甚至是景观多样性也很突出。其次,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具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特别是控制水土流失、提高病虫与极端气候条件的抵御与适应能力、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提高土壤肥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农业有害生物、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性等,从而使农业文化遗产地具有良好的生态与环境质量,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成为发展特色生态农产品的资源优势。

2、经济与生计价值。首先,独特的品种资源为发展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奠定了生物资源基础,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提供了环境保障,浓郁的民族习俗与地域特色,促进了文化农业、休闲农业的发展,多物种互利共生减少了化肥农药投入,降低了生产成本,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价格、扩大增收途径,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其次,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内的粮食蔬菜果品、肉类、油料、木材、药材、燃料、染料、糖料等等多种产出,提供充足营养,改善人们生活,确保食物安全,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计保障水平与福祉。

3、社会与文化价值。首先,贫困山区土地资源短缺,农村劳动力剩余较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剩余劳动力带来的压力,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和资源管理的有效性、资源利用的多样性,提高了适应本地自然条件的生存能力。其次,包括农耕文化及与系统密切相关的乡村民约、宗教礼仪、风俗习惯、民间传说、歌舞艺术以及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建筑文化等,丰富多彩,维持了文化多样性,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4、科研与教育价值。首先,农业文化遗产中蕴藏着许多科技秘密,生物种群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物种资源的遗传价值,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社会文化系统的稳定性维持机制,对于现代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启示等,农业文化遗产为这些领域的多学科综合研究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其次,农业文化遗产还是重要的生态、文化、传统教育基地,为人们展示了先民的勤劳、勇敢与智慧。

5、示范与推广价值。首先,农业文化遗产中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的示范与推广,农业文化遗产地是展示传统农业辉煌成就的窗口,为现代农业生产提供宝贵经验,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实证案例,为可持续农业和国际农业发展提供示范案例。以稻鱼共生系统为例,由于它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生态农业生产方式,具有增产、增收、节支等多种优点及改善农民生活等特点。因此,在适合发展稻鱼共生系统的地区,这种生产方式可进行推广。目前,中国有20多个省都有稻鱼共生系统,浙江青田的农业文化遗产稻鱼共生系统的保护经验对全国各地稻鱼共生系统具有重要示范与推广价值。其次,农业文化遗产重要价值与保护理念推广,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地方积极申报就是一个明证。

如何挖掘展现乡村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

1、通过乡土建筑风貌展示乡村文化
在各个乡村中,其本土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建筑,直接反应了不同乡村的不同文化内涵和个性特征。目前,有的规划盲目要求迁建、复建或兴建人造景观,致使一些乡土建筑原有的历史风貌格局被肢解,造成乡村特色文化的缺失。但是无论是清丽婉约的水乡古镇,还是质朴自然的黄土窑洞,都是乡村人祖辈智慧的结晶。乡民祖居于此,乡土建筑与乡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对乡土建筑的改造与利用,应当充分听取乡民的意见,尊重其结构的特色和完整性。

2、通过乡村活动展现乡村文化
在进行乡村旅游规划时,应注意结合乡村人民日常活动进行设计,使得游客可以在旅游中参与到本土乡民的生活形态中去。例如,通过组织开展推磨、播种、收割、喂养家禽家畜等农事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民劳作的艰辛;通过设计组织游客参与赶集、庙会等活动,让游客认识乡村贸易的民俗形态;通过组织游客体验如跳鸡、抬轿子、打水漂等游戏活动,让游客体验乡村自然纯朴的休闲文化;通过设计开展乡村戏曲学唱、乡村艺人表演等文艺活动,让游客充分融入到乡村生活中去。

3、通过家族文化的传承展现乡村文化
在乡村中,宗族、家族氛围依旧十分浓厚,这就使得在不少乡村社会中,祠堂、族谱等文化传承之物依旧存在。对此,可以通过祠堂修缮、族谱修订等方式,将祠堂、宗祠融入到乡村旅游中,并设计成一个参观项目,使游客体验到乡村文化中“人”的代际和情感的延续。

4、通过乡民的参与彰显乡村文化之魂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乡民作为直接的文化传承和展示者,是最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当前,部分规划将乡民迁出村落,让投资者入驻经营,殊不知失去了乡民的乡村也就丢掉了乡韵、乡魂。
只有通过乡民的积极参与,包括从事本土民俗表演、指导农事活动、教授乡村游戏等,以及提供有乡村特色的餐饮住宿等服务,才能给游客以真实的乡村面貌,这也是乡村旅游须臾不能离开的魂之所在。

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有哪些特色模式?

1、生态博物馆
生态博物馆并不是集中收藏展示文化,而是以文化遗产的“真”面目形象展示出来,属于世界上最先进的博物馆建设理念。人们在这样的博物馆中可以认识到乡村文化的近似原始状态,这种模式特别适合一些民族特色保存较好村寨的旅游开发,是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优势的新型模式。对于民族村寨的旅游开发,可以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的方式实现,早在1995年,我国就率先在贵州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梭嘎苗族生态博物馆,此后,我国相继建立了隆里古城汉族生态博物馆、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等16个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生态博物馆。通过生态博物馆的建立,更好的保护和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性;并将保存的民俗与旅游较好的结合起来,形成民俗主题旅游,让游客能亲身体验古老而传统的浓浓的民族文化。

2、新农村田园主义
在城市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城市发展理念和重新认识城市的功能,许多城市陆续开启了“田园城市”的构想。这种构想将乡村文化慢慢渗透到城市中去,为乡村文化在城市的复兴奠定了基础。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虽晚,但现在的发展势头方兴未艾,而且已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模式,被誉为“新农村田园主义时代来临”。这种模式将乡村引入城市并用乡村文化来升华城市和提升区域综合价值,是一个兼带城市魅力和乡村情调的心灵处所,是一个家庭和工作以外的舒适的社会交往、休闲娱乐的胜地。

3、永不落幕的庙会
庙会作为一种“活着的民俗文化”,将其应用到乡村旅游规划中效果优异。①庙会应一如既往地将动态表演和静态展示常态化;②在庙会文化旅游中应积极传播最具民俗艺术性和乡村文化性的项目,如高跷、社火、锣鼓、龙灯等;③最为重要的是将参与性与观赏性有机结合,增加旅游者的美好体验,例如有旅游者加入表演的马戏、杂耍、舞蹈等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