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加强沙漠蝗入侵监测预警
中新网客户端2月29日电(谢艺观)据农业农村部28日消息,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会议上表示,据气象部门预测,今年区域性、阶段性极端天气发生几率较高,要重点抓好抗旱防涝。特别要抓好草地贪夜蛾防控防治,及早准备好药剂药械,开展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实施防线前移,划区布防,首先抓好云南、广西等地监测防治,坚决遏制暴发成灾。加强沙漠蝗入侵监测预警,做好一旦发生立即消灭的准备。
“蝗虫大军”兵临城下,或于夏季卷土重来
一场“无烟火灾”刚刚席卷非洲和亚洲多地。
去年12月份开始,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遭遇几十年来最严重的沙漠蝗灾,三国相继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下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在肯尼亚、索马里等国已经有超过1300万人正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的状态,还有2000万人正在严重粮食不安全边缘。
亚洲的蝗灾同样严重。2月1日,遭遇27年来最严重沙漠蝗灾的巴基斯坦宣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16日,该国部分地区的初步统计显示,蝗灾已造成包括小麦、大麦、蔬菜、棉花、园艺作物在内的8万公顷农作物被毁。
2月1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预警,希望全球高度戒备正在肆虐的蝗灾,防止已遭遇蝗灾的国家出现粮食危机。
2月17日,《印度时报》称,印度蝗灾已基本结束,仅在部分地区仍有少数聚集,暂时不构成重大威胁。然而新一波蝗虫正在发育中,印度可能将于今年6月遭受更严重的蝗灾,或造成30%-50%的粮食减产。
面对多地蝗灾,我国农业农村部表示,沙漠蝗对中国的危害概率很小,国内大规模暴发蝗灾风险较低。近年来,我国蝗虫监测预警和防治能力不断提升,防蝗药械储备充足。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安排云南、西藏等省区加强边境的蝗虫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正在巴基斯坦肆虐的沙漠蝗产下的卵。受访者供图
蝗灾危急,或于夏季卷土重来
沙漠蝗是一种栖息在沙漠地区的蝗虫,主要分布在北非、中东和西南亚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独居状态下的沙漠蝗呈浅褐色,通常在晚上单独行动,对人类危害不大,但是当降水增多,植物大量生长,沙漠蝗会发展为群居模式,外表呈鲜艳的黄、黑相间,并在迁飞过程中吃掉地表植被。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一只沙漠蝗成虫一天能吃掉与自己体重相当的食物(约2克)。看似不起眼,可一旦成千上万只沙漠蝗集结起来,吃掉的粮食数量就堪称恐怖。1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沙漠蝗一天内吃掉的粮食数量与3.5万人相当。
据当地媒体报道,在埃塞俄比亚南部的一座小镇,一位农场主带着他的8个孩子一起驱赶蝗虫。迁飞而来蝗虫群快速吞食着他农场里的作物和草场,他说话都要刻意提高音量,不然会被蝗虫啃食的声音掩盖。由于农场绝收,一家人的生计都成了问题。
沙漠蝗之所以在这些地区成灾,和去年的气候条件有关。
联合国粮农组织表示,沙漠蝗在产卵和孵化过程中,需要较为湿润的土壤,非洲和亚洲多地去年以来的一场降水正好为其繁殖提供了有利条件。
世界气候组织的数据显示,受印度洋海温异常影响,非洲东北部在去年10月、12月遭遇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降雨。部分地区的降雨量是正常情况下的4倍。阿拉伯半岛南部也在2018年和2019年遭遇多次气旋风暴。而在往年,相关地区极少出现类似天气现象。
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月下旬回复媒体时表示,东非地区的蝗虫仍处于繁殖高潮期,如果各国不采取行动,后果将更加严重。如遇到适宜条件,蝗虫种群每3个月可以繁殖20倍,6个月后,蝗群的种群数量或将增加400倍。
在印度,虽然目前蝗灾已基本结束,但是新一轮蝗灾或许正在酝酿中。害虫防治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昆虫学系教授石旺鹏向新京报记者介绍,从成年蝗虫在土地中产卵到幼虫出土,再到有翅成蝗,大概需要经过2个月的时间,上一批蝗虫已经在土地里留下了大量的卵,在合适的温度和降水下,这些卵将完成孵化,并可在今夏再次产生蝗灾。
印度当地政府对可能再次到来的蝗灾严阵以待。《印度时报》引用印度农业部回复称,政府计划采购60台配备最新技术的专业喷雾器,使用直升机和无人机喷洒杀虫剂。
警惕沙漠蝗“落户”中国,应加强相关研究
2月17日,农业农村部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春季发生区的蝗群迁飞方向为印度-尼泊尔-缅甸-中国西藏南部和云南西部。考虑到昆仑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阻隔,蝗虫很难越过高海拔的寒冷地区进入我国。若蝗群扩散至尼泊尔和缅甸,不排除有少量蝗虫随季风迁入云南和西藏的可能,但造成危害的概率很小。
2020年2月以来的全球蝗灾情况及蝗虫迁飞路线。图片来源:FAO
我国的史料中,尚未有过沙漠蝗为祸的记载,仅在云南和西藏有沙漠蝗的分布。中国历史上造成灾害的飞蝗以东亚飞蝗、亚洲飞蝗和西藏飞蝗为主,这些蝗虫与沙漠蝗有相似的迁飞习性,但属于不同的生物种。
石旺鹏介绍称,沙漠蝗与中国常见飞蝗的差异主要体现为三点,生存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繁殖能力和取食范围。沙漠蝗的体型较大,适应环境的能力强。“沙漠蝗什么都吃,基本是绿的就吃,但是中国常见飞蝗喜食农作物,不会主动去啃果树、棉花一类的植物。”
虽然历史上没有沙漠飞蝗危害的记录,但有专家表示,并不能因此掉以轻心。在部分专家看来,今年6-9月份,如果境外沙漠蝗灾害得不到有效控制,在季风作用下迁入我国境内概率增加。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张泽华表示,近30年是全球气候变化最快的时期,许多变化超出预期,因此,沙漠蝗一旦迁入我国,“会不会住下来,甚至反客为主?这是有风险的。”
张泽华说,不同地区存在不同的小气候,例如山的阳坡和阴坡,高海拔和低海拔,西南地区存在众多小气候,不排除沙漠蝗在某些区域定居的可能,“如果沙漠蝗住下来了,经过若干年的繁衍成了一种新的重要害虫,就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灾害问题了。”
也有专家认为沙漠蝗定居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的一位从事生态和害虫综合防治的专家认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种类也可能随之发生更替,“但是就目前来看,时间尺度较小,气候变化造成的影响还较为有限。”
2020年2月,巴基斯坦,沙漠蝗产卵后留在地上的产卵洞。
但无论如何,我国科研人员应当重视对于沙漠蝗的研究。张泽华表示,研究人员还不了解沙漠蝗在中国的行为规律,因此在监测和防治上尚存在不确定性,更多针对沙漠蝗的研究有待进行,“要从战略上重视敌人,战术上也要有技术去应对”。
石旺鹏也建议与国际合作开展,以便明确在我国的环境条件下,迁移过来的沙漠蝗的基本生物学特点是否会发生改变,例如生长、繁殖、越冬等特性是否有变化。除此之外,沙漠蝗在我国的自然控制因素也需要研究。“生物控制,也就是天敌,是有一定地域性的,我们要关注在中国的生物多样性条件下,天敌及有益生物对沙漠蝗的控制作用能达到什么程度。”
至于治理蝗虫所需要的药剂,石旺鹏表示,和中国常见飞蝗所用药剂大致相同,只是针对不同种类的蝗虫,效果略有差异,“(沙漠蝗)体型大,抵抗力强,用药浓度也要相应提升。”“蝗灾和其他自然灾害的应对方式类似,国家会有战略储备,对于应急农药的储备,大家可以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