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西安市农业农村规划布局及发展状况,特色现代农业百花齐放

农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十年来,西安一产增加值由2008年的103.45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258.82亿元,年均增长9.6%。西安农林牧渔业五个中类行业发展不均衡性较为明显。农业园区引领农业发展方向。2018年西安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9家。

一、西安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农业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西安农业生产始终坚持实业兴农,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突出转方式、调结构、稳产能,粮食生产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良种全覆盖,蔬菜、瓜果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养殖业扎实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经营,农产品“增绿增优增效”多元化发展,为端稳饭碗、丰富餐桌提供了坚实保障。不断提质的农产品有效地促进了西安农林牧渔业总量的稳步提升。十年来,西安一产增加值由2008年的103.45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258.82亿元,年均增长9.6%,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虽然一产增加值总量位次仍排在第12位,但一产增加值十年来的增量排在了第5位,西安农业追赶超越的步伐在不断加快。

图1: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一产增加值十年来增量情况(亿元)

2020年西安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二)主导行业一枝独秀

西安农林牧渔业五个中类行业发展不均衡性较为明显。2018年,西安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461.21亿元,其中,农业323.04亿元,林业16.92亿元,牧业67.98亿元,渔业2.63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50.65亿元。五行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分别为70.0%、3.7%、14.7%、0.6%和11.0%,占比最高的农业远高于第二位的牧业产值比重55.3个百分点,已成为西安农林渔业总体稳步发展的主导行业。

图2:2018年西安农林牧渔业分行业产值占比情况

2020年西安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从农业行业主要农产品看,近年来,西安农业发展主要体现在粮食、蔬菜、园林水果和苗木花卉四大产业,2018年四大产业产值比重依次分别为蔬菜34.1%、园林水果13.3%、苗木花卉8.5%、粮食7.3%,四大产业比重合计为63.2%。

(三)特色现代农业百花齐放

西安以构建“一区三带七板块”的都市型现代农业新格局为支撑,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在全国、全市形成了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周至以打造省级猕猴桃工业转型晋级演示区(县)和市级猕猴桃之乡项目为依托,扩充现代物流交易、冷链物流储备,延伸工业链条,引导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文明、摄生等行业深度交融,形成了全球最大的猕猴桃集中产区;鄠邑、长安以建造户太葡萄之乡为导向,适度扩展新优种类园区,科学引导设备葡萄参观果园和葡萄酒庄建造,做大做强葡萄全工业链,已发展成为西北最大鲜食葡萄产区;秦岭北麓沿线区域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为基础,聚力“旅游 ”模式,创新发展“旅游 农业”板块,现已成为西安市民节假日出行的首选地;临潼以发掘石榴历史文明价值为契机,支撑新优种类引入和选育改进,建造参观果园、石榴主题公园和石榴酒庄,延长工业链,进步价值链,完善利益链,现已形成全国最大的石榴产区;灞桥区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为抓手,通过土地流转、聚点成块、扩线成带,积极引导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连片发展,形成了西北最大、陇海线成熟最早的樱桃产区。

图3:西安市“一区三带七板块”总体布局图

2020年西安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分析

(四)生态休闲农业活力四射

西安依托资源禀赋,通过美化绿化生态环境,培育生态游、乡村游、观光游、休闲游、农业体验游等农旅融合产业,开发农业农村生态资源和乡村民俗文化,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乡村休闲旅游蓬勃发展,生态休闲农业活力四射。西安重点实施108国道绿色生态廊道建设和沪陕高速两侧绿化美化,深入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贯彻落实国土绿化项目,不断提升城乡发展生态环境。2018年共完成五路两侧增绿美化面积6447亩,两路两侧“三化”整治面积7948.74亩,完成造林面积3.56万亩,森林覆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0.35%。先后以“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的田园综合体为目标,重点打造10条精品旅游线路。2018年接待游客265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达到26.70亿元,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升级,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

(五)农业现代元素逐步显现

重点扶持发展优质粮品、蔬菜、瓜果、生猪、奶牛、肉鸡、特色林果七大特色产业的农业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行以优质品种为前提、高产为基础和高效为目标的现代农业发展,科技运用成效明显,有力促进了西安农业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2018年西安粮食作物良种播种面积占比达到100.0%。同时现代化灌溉方式不断涌现,喷灌、滴灌、渗灌等灌溉面积已达到11.75万亩。西安现代设施农业也从无到有,规模逐步扩大,2018年农业设施面积24.07万亩,其中温室面积达到3.56万亩,大棚面积达到6.68万亩。2018年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42.91万千瓦,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占比均在83.0%以上。农业科技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高产示范带动作用明显。2018年,西安拥有国家级小麦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核心示范区1个,省级综合示范基地3个,市级千亩示范区50个,建立市级秋粮(玉米、大豆)绿色示范区20个,增产提质效果显著,带动了粮食生产方式向绿色高质高效转变。

农业园区引领农业发展方向。2018年西安拥有现代农业园区169家,其中省市级园区125家,现代农业园区规划面积31.1万亩,建成面积19.43万亩,年销售收入达19.33亿元。现代农业园区以环境优美、先进、技术领先、品种优新、高效开放为特点,代表和谐农业的发展方向。

(六)农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随着国家农村改革不断地深入推进,西安立足于农业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序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农村居民增收效果显现,钱袋子日益殷实。2018年,西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86元,比全省平均水平(11213元)高2073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7.0%。2014-2018年间,西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7%,高于西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4%)1.3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的同时,收入结构也持续优化。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等四大项收入占比分别从2014年的51.2%、28.1%、2.7%和18.0%转变为2018年的60.2%、17.2%、2.2%和20.4%,工资性收入稳占“半壁江山”,作为农民增收的主体地位日益增强。随着收入的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升,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呈现总体下降趋势,消费结构日趋合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已由1980年的53.3%下降到2018年的24.4%。

(七)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据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西安97.9%的村通公路,99.3%的村内道路硬化,94.3%的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99%的村通电话,93.1%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97.2%的村通宽带互联网,40.2%的村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94.6%的乡镇实现集中或部分集中供水,全部乡镇实现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93.9%的村实现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31.2%的村有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70.5%的村完成或部分完成厕改。

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西安全面推行公立医院改革,2018年初,建成各类医联体37个,改造提升乡镇卫生院100个、村卫生室2917个,农村医疗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部达标。公立医疗机构取消药品加成,为群众减负3.66亿元。分级诊疗制度深入推进,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1955个。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393.65万人,实际参合率99.7%,补偿参合患者1193万人次,总额达23.5亿元。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教育文化建设成就斐然。九年义务教育全面实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据农业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末,西安94.7%的乡镇有幼儿园、托儿所,93%的乡镇有小学;100%的乡镇有图书馆、文化站,91.2%的乡镇有公园及休闲健身广场;89.6%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59.1%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养老政策惠及千家万户。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取消农业税、增加粮食直补等政策基础上,增加60周岁以上老人可以享受养老补贴,且随着年龄增加、物价上涨,国家补贴也在增加。

(八)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

西安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列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八大工程”之首,为筑牢群众脱贫基础,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扶贫新模式,重点扶持发展中蜂、奶山羊、猕猴桃、核桃、休闲农业、苗木花卉等10大扶贫主导产业,带动贫困户3.7万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中长期产业全覆盖。扎实落实保障政策,大力开发公益专岗,全力推进转移就业,实现贫困劳动力就业不落一人。严格控辍保学,贫困户孩子义务教育入学百分百。实现健康扶贫“四重保障”,新农合参保、村级卫生室全覆盖。狠抓“两房”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挪穷窝,危房改造全达标。贫困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奠定阔步迈向“同步小康”的坚实基础。截至2018年年底,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36.6万人减至0.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9.22%降至0.28%,国家级贫困县周至县和291个贫困村顺利摘下贫困帽子。